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作者:岑参 〔唐代〕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笛声让我泪流满面,秋天的冰冷声响如马蹄声响起。
我身在异乡,远离故土,万里之外是胡人的天空。
整天都在目睹征战,连年都在听到战鼓的声音。
故乡的山在哪里呢?昨天我梦见了那清澈的小溪。
注释
- 晓笛:清晨吹奏的笛子,象征离别的哀愁。
- 乡泪:离开故乡时流下的眼泪,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秋冰鸣马蹄:秋天的冰冷使马蹄声更加清晰,传达出寒冷的感觉和孤独的状态。
- 虏云外:身处异国,远离故乡。
- 胡天西:指胡人居住的西方,强调身处异域的情景。
- 鼓鼙:战鼓,古时征战的乐器,象征战争的频繁和动荡。
- 故山:故乡的山,表达对故乡的思恋。
- 梦清溪:梦见清澈的小溪,象征对故乡美好景象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征战、边塞风光以及游子思乡之情。他的诗风豪放、奔放,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岑参任职于边疆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战争的厌倦。作为边塞诗,反映了唐代频繁的战争和士兵的艰辛生活。
诗歌鉴赏
岑参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通过清晨的笛声和马蹄声,引入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句“晓笛别乡泪”,以清晨的笛声为引,瞬间渲染了离别的悲伤情绪,仿佛在耳边回响,不禁令人泪流满面。接着“秋冰鸣马蹄”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孤独与寒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中“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让读者感受到身处异国的无奈与无助,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渴望与期盼。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平民百姓在战乱之中饱受离愁别绪的苦楚。最后一句“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梦中的小溪象征着故乡的美好与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于现实中的孤独与困苦。岑参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情感冲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晓笛别乡泪”:清晨的笛声引发对故乡的思念,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 “秋冰鸣马蹄”:在秋天的冰冷中,马蹄声显得格外清脆,渗透着孤独的情感。
- “一身虏云外”:身处异国,心灵却被战乱所困。
- “万里胡天西”:遥远的胡人天地,与故乡相隔万里。
- “终日见征战”:整天都在目睹战争的残酷。
- “连年闻鼓鼙”:多年来一直听到战鼓声,感受到战争的频繁。
- “故山在何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想知道故乡的位置。
- “昨日梦清溪”:梦中见到故乡的美好,自然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晓笛”比喻离别的哀愁。
- 对仗:如“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清溪”意象传递对故乡的美好记忆。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战争的厌倦,展现了游子在异乡面对战争与思乡情感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晓笛: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秋冰:传达冷清与孤独的情感。
- 战鼓:象征着战争与动荡不安的生活。
- 清溪:象征着故乡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晓笛”指的是什么?
- A. 夜晚的笛声
- B. 清晨的笛声
- C. 乡村的笛声
-
“终日见征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厌倦
- B. 对和平的向往
- C. 对故乡的思念
-
诗中提到的“故山”代表什么?
- A. 诗人的家乡
- B. 战争的地点
- C. 诗人曾经的梦想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岑参与王之涣:两位诗人都以边塞诗闻名,岑参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岑参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情感真挚,反映了对故乡的怀念,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强调了壮阔的视野与人生哲理,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岑参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