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时间: 2025-01-07 18:2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风射眼。渐一林黄叶,零乱吹遍。斜照归鸦,犹绕寒枝,芳菲那许重恋。残山剩水无人管。听画角声声悽怨。待新来莺燕商量,田海已怜三变。回首年时初见。微波通款曲,盟坚金钿。雨覆云翻,乍合还离,恩怨模糊难辨。相看一例惊憔悴,又几处怒潮高卷。望江南渺渺予怀,化作冷云千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凛冽的霜风刺痛着眼睛,树林里渐渐被黄叶覆盖,风将它们吹散。夕阳斜照,归来的乌鸦围绕着寒枝,昔日的美好如同梦境般难以重温。残存的山水无人管理,耳边传来画角的哀怨声。期待新来的莺燕商量,田野的景象已经发生了三次变化。回首前年初次相见时,微波荡漾的水面上,我们的誓言如金钿般坚固。雨云翻覆,时而相聚时而离散,恩怨交错难以分辨。对视之间,彼此都显得憔悴,而几处怒涛却依然高卷。望向江南,心中无限惆怅,化作了千片冷云。
注释:
- 霜风:寒冷的风,带有霜气。
- 黄叶:秋天树叶变黄,象征着衰败和离别。
- 斜照归鸦:夕阳斜照归来的乌鸦,暗示日暮时分和孤独的归宿。
- 芳菲:指美好的春光和花草,表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残山剩水:形容荒凉的景象。
- 画角:古代乐器,发出哀怨的声音,常用于悲伤的场合。
- 田海已怜三变:暗示田野的变化,可能是指三个季节的更迭。
- 盟坚金钿:意指誓言坚定,如金钿般坚固。
- 恩怨模糊难辨:指情感和恩怨纠葛,难以分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鹏年,近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观察而闻名。其诗风常融合传统与个人情感,展现出浓厚的抒情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冬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表达了怀旧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疏影》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秋冬季节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开篇的“霜风射眼”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而清冷的环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触觉感受。紧接着,诗人用“渐一林黄叶,零乱吹遍”展现出秋天的萧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随后的“斜照归鸦”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乌鸦的归来不仅是物理上的回归,更是情感的回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芳菲那许重恋”中得以升华,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状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涉及的“残山剩水无人管”,在描绘自然荒凉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助。最后,诗人以“化作冷云千片”收尾,象征着心中无尽的思念与惆怅,仿佛随着冷云飘散,无法回归。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风射眼:寒冷的风刺痛眼睛,表明环境的严酷。
- 渐一林黄叶,零乱吹遍:树林中的黄叶被风吹散,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退。
- 斜照归鸦,犹绕寒枝:夕阳照射归来的乌鸦,显示出一种孤独感。
- 芳菲那许重恋: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感叹再也无法重温。
- 残山剩水无人管:荒凉的景象,象征无情的时间和孤独的内心。
- 听画角声声悽怨:耳边传来的哀怨声,增添了悲伤的气氛。
- 待新来莺燕商量,田海已怜三变:期待新的生命与变化,感叹时光的变迁。
- 回首年时初见:回忆初次相见的美好时光。
- 微波通款曲,盟坚金钿:水波荡漾的曲折,誓言如金钿般坚固。
- 雨覆云翻,乍合还离:雨云变幻无常,象征感情的波动。
- 恩怨模糊难辨:感情中的复杂与纠缠,难以分清。
- 相看一例惊憔悴:彼此的憔悴,反映内心的痛苦。
- 望江南渺渺予怀,化作冷云千片:对江南的思念化作无尽的冷云,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盟坚金钿”比喻誓言的坚固。
- 拟人:如“听画角声声悽怨”,将乐器赋予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孤独的感慨,展现了人生无常、情感复杂的主题,情感基调悲凉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风:象征寒冷与孤独。
- 黄叶:象征衰败与流逝。
- 归鸦:象征归属与孤独。
- 残山剩水:象征荒凉与无情。
- 冷云:象征思念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霜风射眼”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寂寞
c) 喜悦
答案: b) 寂寞 -
“芳菲那许重恋”中的“芳菲”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景色
b) 春天的花草
c) 夏天的阳光
答案: b) 春天的花草 -
诗中提到的“画角声声悽怨”主要指什么? a) 欢快的音乐
b) 悲伤的声音
c) 自然的声音
答案: b) 悲伤的声音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李清照的作品同样充满了对往昔的回忆与对现状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更加侧重于家国情怀和个人的孤独感。
- 《水调歌头》:苏轼则在怀旧中融入了哲理思考,展现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传记》
- 《李清照与她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