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宿东山寺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2 22:49:39

九日东山寺,无花却有歌。

峰峦朝雨后,铃铎晚风多。

峡口生秋水,湖心老芰荷。

旧时游息地,竹树已婆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东山寺,无花却有歌。
峰峦朝雨后,铃铎晚风多。
峡口生秋水,湖心老芰荷。
旧时游息地,竹树已婆娑。

白话文翻译:

在九日重阳节,我来到了东山寺,虽然没有鲜花,但却听到了歌声。
经过一夜的晨雨,山峰显得更加清新,傍晚的风中传来铃铎的声音。
峡谷口流淌着秋天的水,湖中心的老芡实正在摇曳。
这里曾是我游玩休息的地方,如今的竹子和树木依旧摇曳生姿。

注释: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东山寺:位于东山的寺庙,可能是作者常去之地。
  • 无花却有歌:没有花卉的环境中,却有悦耳的歌声,显示出一种别样的美。
  • 峰峦:山峰,指山的高峻。
  • 铃铎:寺庙中的铃铛。
  • 峡口:山谷的入口。
  • 老芡荷:指成熟的芡实植物。
  • 游息地:游玩和休息的地方。
  • 婆娑:形容竹树摇曳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雷思霈,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借此节日的契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往昔游玩地的怀念。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与团圆,诗人在此时游访寺庙,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传统文化的深厚联系。

诗歌鉴赏:

《九日宿东山寺四首 其一》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东山寺的秋日景色,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怀旧之情。诗的开头“九日东山寺,无花却有歌”,直接引入了重阳节的主题,表明尽管环境中缺乏鲜花,但依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歌声的存在暗示着人们的欢庆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的“峰峦朝雨后,铃铎晚风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清新而宁静的氛围。晨雨洗涤过后的山峰更加鲜明,傍晚时分的铃铎声在微风中回荡,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空灵的境界。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深切的内心体验。

“峡口生秋水,湖心老芰荷”,这句诗以秋水和老芡荷为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转瞬即逝的美好。芡荷的老去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最后一句“旧时游息地,竹树已婆娑”则是对往昔的追忆,竹树依然摇曳生姿,但一切都已不同。此句蕴含了时间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日东山寺,无花却有歌:重阳节来到东山寺,虽无鲜花,却有歌声回荡,暗示着即使环境单调,内心依然充满欢愉。
  2. 峰峦朝雨后,铃铎晚风多:经过晨雨洗礼的山峰更加清新,傍晚的铃铎声在微风中轻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峡口生秋水,湖心老芰荷:峡谷中流淌着秋水,湖心的芡荷已进入成熟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丰收的季节。
  4. 旧时游息地,竹树已婆娑:回忆往昔游玩的地方,竹树依旧摇曳,暗示着对往事的怀念与对环境变化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无花与有歌的对比,突显了环境的不同美感。
  • 拟人:描述竹树的摇曳,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 意象:通过“秋水”、“老芡荷”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去的怀念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美好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无花:象征着平淡、单调,却又暗含内心的丰富情感。
  2. 歌声:代表欢愉、庆祝,传递出节日的气氛。
  3. 秋水:象征着成熟与丰收,也暗示着生命的流转与无常。
  4. 老芡荷: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成熟,承载着怀旧情感。
  5. 竹树婆娑:表达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着对往昔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日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老芡荷”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植物
    C. 一种果实
    D. 一种动物

  3. “铃铎晚风多”中,铃铎是指什么?
    A. 钟声
    B. 风声
    C. 水声
    D. 人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王维更侧重于宁静的氛围,而雷思霈则在宁静中融入了节日的欢愉。
  • 李白《静夜思》:同样有对往昔的思念之情,李白更具个人情感,雷思霈则在情感中融入了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