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闲居对雨赠别卢七侍御坦》

时间: 2025-01-14 21:24:35

燕燕辞巢蝉蜕枝,穷居积雨坏藩篱。

夜长檐霤寒无寝,日晏厨烟湿未炊。

悟主一言那可学,从军五首竟徒为。

故人骢马朝天使,洛下秋声恐要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燕辞巢蝉蜕枝,穷居积雨坏藩篱。
夜长檐霤寒无寝,日晏厨烟湿未炊。
悟主一言那可学,从军五首竟徒为。
故人骢马朝天使,洛下秋声恐要知。

白话文翻译:

燕子已经离巢,蝉也从树枝上脱壳,
我这穷困的居所被连绵的雨水侵蚀,
夜晚漫长,屋檐滴水寒冷得无法入睡,
白天过得很晚,厨房的烟雾湿润得还未做饭。
明智的主宰的一句话是多么难以学习,
为了从军写的五首诗最终只是徒劳无功。
老朋友骑着骏马朝我而来,
洛阳的秋声恐怕已经传到了他的耳中。

注释:

  • 燕燕:燕子的叫声,象征离别。
  • 蝉蜕:指蝉脱壳,表示变化与离去。
  • 穷居:指居住条件贫困。
  • 檐霤:屋檐滴水。
  • 厨烟:指厨房里冒出的烟雾。
  • 悟主:指明智的君主,或指某种智慧。
  • 骢马:指一种良马,常用来形容朋友的到来。
  • 秋声:指秋天的声音,通常与萧瑟、凋零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窦牟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思考,注重细腻的描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天的雨夜,诗人面对自然的变迁,感受到深深的孤寂与无奈。他写给卢七侍御,是好友间的赠别之作,正值送别之时,诗中充满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夜的孤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开头的“燕燕辞巢”与“蝉蜕枝”描绘了秋季的特征,暗示了生命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诗人身处于一个穷困的环境,积雨破坏了他的藩篱,象征着外在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孤寂。

夜晚的漫长与寒冷让人无法入睡,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无奈与消沉在此时愈加明显。白天虽然日晏,但厨房的烟雾湿润,显示出一种未能生火做饭的无力感。这不仅是对生活境遇的写照,更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悟主一言那可学”,诗人意识到智慧与道理的难以掌握,这种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让人感到深邃与悲凉。接着提到“从军五首竟徒为”,表达了自己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无奈与失败。

结尾提到的“故人骢马朝天使”,则是一种向往与希望,期待老朋友的到来,希望他能分享秋天的声音与情感。这种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憧憬,让整首诗在悲伤中透出一丝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燕燕辞巢蝉蜕枝:燕子与蝉的离去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暗示离别与变化。
  2. 穷居积雨坏藩篱:描述诗人居住环境的困窘,积雨使得生活更加艰难。
  3. 夜长檐霤寒无寝:夜晚漫长,屋檐滴水,让人无法安睡。
  4. 日晏厨烟湿未炊:白天虽然已晚,但厨房的湿气使得食物未能做成。
  5. 悟主一言那可学:对智慧的追求是多么艰难,表明对人生的思考。
  6. 从军五首竟徒为:过去为追求理想而写的诗,最终却是徒劳无功。
  7. 故人骢马朝天使:期待朋友来访,象征着友谊与情感的寄托。
  8. 洛下秋声恐要知:暗示朋友可能已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增加了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夜长檐霤寒无寝,日晏厨烟湿未炊”,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用“燕燕辞巢”与“蝉蜕枝”来象征离别与变化,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类情感,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孤独和对友谊的思念。诗人意识到生活的不易与理想的遥不可及,最终在对友人的期待中寄托了希望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离别与归去,体现季节的转变。
  • :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变迁。
  • 雨水:象征困境与内心的压抑。
  • 厨房的烟雾:象征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 骢马:象征友谊与归属感。
  • 秋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燕燕”象征什么?

    • A. 离开
    • B. 回归
    • C. 喜悦
    • D. 忧伤
  2. “悟主一言那可学”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人生哲理
    • B. 生活琐事
    • C. 朋友来访
    • D. 自然景色
  3. 诗中“穷居积雨”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 A. 富裕
    • B. 困苦
    • C. 安稳
    • D. 快乐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窦牟与杜甫的作品,二者都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但窦牟更为关注友谊与情感的寄托,而杜甫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的描绘。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