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兰 贺缪彦威丈九秩大庆
作者:王蛰堪
荒年惜玉。
史笔何人能顾曲。
太息斯文。
拚向灵溪唤屈魂。
平山堂远。
障却先生青白眼。
冰茧丝残。
九畹丛香遍蕙兰。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荒年里,珍惜那些美玉。
谁能用史笔来关注那些曲折的故事呢?
我只能叹息当今的文人。
拼命向灵溪呼唤屈原的灵魂。
平山堂在远方,
遮住了先生那青白的眼光。
冰茧已经残破,
九畹的芳香遍布了蕙兰的花丛。
注释:
- 荒年:指的是灾荒之年,社会动荡,生活困苦。
- 惜玉:珍惜美好的事物,这里可以引申为对文化和文人的珍视。
- 史笔:指历史的笔墨,文人用以记录历史的工具。
- 斯文:指文人和文化,代表着士人的风范和气节。
- 灵溪:可能指屈原所投江的地方,具有象征意义。
- 青白眼:形容人眼中的复杂情感,可能暗指对现实的冷漠或无奈。
- 冰茧丝残:象征着脆弱和残缺。
- 九畹丛香:形容芳香之气四溢,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蛰堪,现代诗人,擅长用古典的形式表达现代的情感,作品常常富有哲理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九十岁生日之际,表达对个人经历的回望以及对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思考,反映了时代变迁对文化的冲击。
诗歌鉴赏: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减兰词牌,字句精炼,意象丰富。全诗通过对“荒年”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珍惜。开头两句以“惜玉”引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接着通过“史笔何人能顾曲”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与关切。后面几句通过对屈原的呼唤,展现了对文人精神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中所呈现的意象,如“灵溪”、“冰茧”,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文化的忧虑。在“青白眼”的描写中,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者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荒年惜玉:在艰难的时代里,仍需珍惜美好的事物,体现了诗人的坚韧与希望。
- 史笔何人能顾曲:感叹历史的无情与遗忘,表达诗人对那些被忽视故事的关心。
- 太息斯文:对文化和士人精神的叹息,感受到当今文人面临的困境。
- 拚向灵溪唤屈魂:向历史中的伟人屈原呼唤,寄托了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
- 平山堂远:指代高雅的文化殿堂,象征着距离与渴望。
- 障却先生青白眼:反映文化传承者的无奈与复杂情感。
- 冰茧丝残:象征脆弱的文化和精神状态,暗示着历史的断裂。
- 九畹丛香遍蕙兰:美好事物的存在,象征着希望与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茧丝残”,通过比喻展现文化的脆弱。
- 对仗:如“荒年惜玉,史笔何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文化精神以生命,呼唤屈原的灵魂。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荒年:象征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惶恐。
- 灵溪:代表历史与理想的追寻。
- 屈魂:对文化伟人的怀念与敬仰。
- 青白眼:复杂的情感与无奈,象征着对现实的反思。
- 九畹丛香:美好与希望的象征,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荒年”指的是什么?
- A. 繁荣的年代
- B. 灾荒的年代
- C. 文化盛世
- D. 个人的成功
-
诗人呼唤的“屈魂”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屈原
- D. 杜甫
-
“青白眼”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冷漠与无奈
- C. 希望
- D. 传统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王蛰堪的《减兰》与屈原的《离骚》,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但《减兰》更加强调现代文化的脆弱和对历史的缅怀,而《离骚》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王蛰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