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六首 其四 自温州抵处州途中作
宋褧 〔元代〕
思远楼前罢登眺,
华盖峰下好吟哦。
东瓯舟子趁潮去,
棹讴不似竹枝歌。
白话文翻译:
在思远楼前停止了登高眺望,
在华盖峰下吟咏得心情愉悦。
东瓯的船夫趁着潮水扬帆而去,
他们的歌声却不如竹枝的歌好听。
注释:
字词注释:
- 思远楼:楼名,可能指的是一个观景的场所,意在表达思念的情感。
- 华盖峰:地名,可能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峰,适合吟咏。
- 东瓯:指的是今天的温州地区,古时称为东瓯。
- 舟子:船夫,指在水上劳作的人。
- 棹讴:划船时的歌唱,棹是划船的工具,讴是歌唱的意思。
- 竹枝歌:一种民间歌谣,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和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人通过地名和歌声的对比,体现了对故乡文化的热爱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褧,元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和生活场景,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民间歌谣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温州到处州的途中,作者在旅途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引发对故乡和民间歌谣的思索,表现出对生活的珍视和对文化的认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在自然美景中的思考和感悟。开篇的“思远楼前罢登眺”表现出一种暂时的停留与思索,暗示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寻觅。在“华盖峰下好吟哦”一句中,作者不仅赞美了这里的景色,也突出了吟唱的乐趣,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接下来的“东瓯舟子趁潮去”,则引入了船夫这一劳动者形象,体现了生活的实用性与现实感。最后一句“棹讴不似竹枝歌”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民间歌谣的喜爱和对真实情感的渴望。这种情感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审美取向,也传达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思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更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思远楼前罢登眺:在思远楼前停止登高眺望,表达了一种暂时的停留与感慨。
- 华盖峰下好吟哦:在华盖峰下吟唱,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吟唱的快乐。
- 东瓯舟子趁潮去:描述了东瓯地区的船夫借潮水出海,展现了劳动的场景。
- 棹讴不似竹枝歌:对比船夫的歌声与竹枝歌,表达了对民间歌谣的喜爱与对现实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船夫的歌声和竹枝歌,强调了后者的优美和亲切感。
- 意象:思远楼、华盖峰、东瓯舟子等意象,构成了诗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对故乡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真实情感的渴望。诗人通过旅途中的所感所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思远楼:象征思念与遐想。
- 华盖峰:代表自然之美,成为吟咏的场所。
- 东瓯舟子: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联系现实与乡土文化。
- 竹枝歌:象征民间文化,传达情感与生活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思远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旅行的厌倦
D. 对朋友的怀念 -
“东瓯舟子趁潮去”中“趁潮”指的是什么?
A. 顺风
B. 顺水
C. 利用自然现象
D. 赶时间 -
诗人将船夫的歌声与竹枝歌进行对比,意图是什么?
A. 表达对船夫的不满
B. 表达对竹枝歌的喜爱
C. 体现对生活的厌倦
D. 强调音乐的多样性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枝词》:由杜甫所作,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和本诗同样涉及民间音乐的主题。
- 《夜泊牛津》: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竹枝词》与《竹枝歌六首》:两者都以竹枝为题材,表现了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但《竹枝歌六首》更注重旅途中的感悟。
- 《江雪》与本诗: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孤独与冷清,而本诗则表现了旅途中的美好与思考,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元诗词研究》
- 《民间歌谣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