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悯九首 其三》

时间: 2024-09-19 21:36:03

四月洚水麦不秋。

五月插秧水不收。

良田万顷尽洪流。

尽洪流,大无禾。

民皆死,如国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洚水麦不秋。五月插秧水不收。良田万顷尽洪流。尽洪流,大无禾。民皆死,如国何。

白话文翻译:

四月里大水泛滥,麦子无法成熟。五月里插秧,水却无法收获。万顷良田都被洪水淹没。洪水滔滔,庄稼全无。百姓都面临死亡,国家又将如何?

注释:

  • 洚水:泛滥的洪水。
  • 麦不秋:麦子无法成熟。
  • 插秧:种植水稻。
  • 水不收:水灾导致无法收获。
  • 良田万顷:形容土地广阔肥沃。
  • 尽洪流:全部被洪水淹没。
  • 大无禾:庄稼全无。
  • 民皆死:百姓都面临死亡。
  • 如国何:国家又将如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反映了明代农业灾害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中国南方地区频繁发生水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灾民的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四月和五月连续的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百姓死亡和国家危机。诗中“洚水”、“洪流”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洪水的凶猛,而“麦不秋”、“水不收”则直接反映了灾害的严重后果。最后两句“民皆死,如国何”更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月洚水麦不秋”:四月里洪水泛滥,麦子无法成熟。
  2. “五月插秧水不收”:五月里插秧,但由于水灾,无法收获。
  3. “良田万顷尽洪流”:广阔肥沃的田地都被洪水淹没。
  4. “尽洪流,大无禾”:洪水滔滔,庄稼全无。
  5. “民皆死,如国何”:百姓都面临死亡,国家又将如何?

修辞手法:

  • 比喻:“洚水”、“洪流”比喻洪水的凶猛。
  • 对仗:“麦不秋”与“水不收”形成对仗,强调灾害的严重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水灾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破坏,以及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担忧。通过描绘水灾的严重后果,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洚水:泛滥的洪水,象征自然灾害的凶猛。
  • 洪流:滔滔的洪水,象征灾害的严重性。
  • 麦不秋:麦子无法成熟,象征农业生产的失败。
  • 水不收:水灾导致无法收获,象征灾害的直接后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洚水”指的是什么? A. 清澈的水 B. 泛滥的洪水 C. 平静的河流 D. 干涸的河床 答案:B

  2. 诗中“麦不秋”意味着什么? A. 麦子丰收 B. 麦子无法成熟 C. 麦子被收割 D. 麦子被虫害 答案:B

  3. 诗中“民皆死,如国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忧虑 D. 平静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反映了战乱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祝允明《九悯九首 其三》:两者都反映了灾害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而祝允明的诗则更多地关注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收录了祝允明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古代灾害与文学》:探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灾害的描写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