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七》

时间: 2025-01-07 23:17:29

然烛能为月,摇翣能为风。

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

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通。

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然烛能为月,摇翣能为风。 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 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通。 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

白话文翻译:

点燃的蜡烛能映照出月亮的影子,摇动的扇子能带来风的感受。 手中掌握着创造的能力,自身却处于自然的造化之中。 顺应时势运用道义,人与天便能相通。 为何要背负破损的鼎,却想要去拉弓射箭呢?

注释:

  • 然烛:点燃的蜡烛。
  • 摇翣:摇动扇子。翣,古代的一种扇子。
  • 造化:自然界创造化育的力量。
  • 顺时以道用:顺应时势,运用道义。
  • 天人乃相通:人与自然界能够相通。
  • 负折鼎:背负破损的鼎,比喻承担无用或破败的事物。
  • 张弓:拉弓射箭,比喻追求新的目标或行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这首诗是祝允明模仿陶渊明的风格所作,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祝允明《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一首,模仿陶渊明的风格,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烛火、扇风的描绘,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首两句以烛火和扇风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间两句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即虽然人拥有创造力,但仍需顺应自然规律。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警示人们不应执着于无用或破败的事物,而应追求更有意义的目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然烛能为月,摇翣能为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喻人的行为可以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是有限的。
  2. 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指出人虽然有创造力,但仍然受制于自然界的规律。
  3. 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通: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4. 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通过对比,警示人们不应执着于无用或破败的事物,而应追求新的目标。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烛火和扇风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 对比:通过负折鼎与求张弓的对比,强调了追求新目标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然烛:象征有限的模仿。
  • 摇翣:象征人与自然的互动。
  • 造化:象征自然界的规律。
  • 折鼎:象征无用或破败的事物。
  • 张弓:象征追求新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然烛能为月”比喻什么? A. 人的创造力 B. 人的模仿能力 C. 自然的美丽 D. 自然的规律

  2. 诗中“顺时以道用”强调的是什么? A. 人的创造力 B. 顺应自然规律 C. 人的模仿能力 D.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表达了什么? A. 追求新目标的重要性 B. 执着于无用事物的危险 C. 自然的美丽 D. 自然的规律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诗集,特别是其中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祝允明的《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两者都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但祝允明的诗更加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陶渊明集》
  • 《王维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