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听莲琴女校书弹琵琶依白石声韵》
时间: 2025-01-04 08:4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月楼头,有谁谱旧怨荻花枫叶。纤指轻拨重挑,回肠倍凄绝。疑塞上秋风带雁,似堤外绿杨听鴂。菂自同心,弦能解语,幽意难说。又还看遮面无言,怕偷换年华误芳节。忍惜落花身世,等飞蓬飘荚。应不惯胡沙渐远,恨玉颜马上驮雪。相遇同是天涯,更休轻别。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月光照耀着楼头,谁在谱写那旧时的怨愁,荻花与枫叶交织。纤细的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悲伤的情感倍加凄绝。仿佛秋风带着大雁从塞外而来,像堤岸外的绿杨听到黄莺的歌唱。琴音自是知心,弦上能解读无言的情意,但幽幽的情感却难以表述。又再回头看那遮面无言的你,怕是偷走了年华,误了美好的时节。忍不住怜惜那落花的身世,像飞蓬飘荡无定。也许不习惯胡沙渐行渐远,怨恨那如玉的容颜在马上承载着白雪。我们相遇在同一个天涯,何必轻言别离。
注释:
- 荻花:一种水边植物,秋天开白色的花,象征着旧时的怨愁。
- 枫叶:象征秋天的凋零与哀愁。
- 纤指轻拨重挑:形容弹琴时的手指柔美而富有力量。
- 回肠倍凄绝:形容内心的悲哀更加深重。
- 绿杨听鴂:绿杨树下听到黄莺的鸣叫,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人事的哀愁。
- 遮面无言:意指那位女子静默无言,遮住了面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71-1949),近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和文物收藏家。他的诗歌多为抒情,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琵琶仙》创作于张伯驹与友人相聚时,听到琴声,触发了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融入了对生命、爱情的思考与感伤,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诗歌鉴赏:
《琵琶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在夜晚的楼头,听着琴声,回忆起往昔的怨愁与情感。诗中描绘了月光、夜色、琴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传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诗的开头,月光照耀着楼头,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情景,随即引入了旧怨的主题,表现出对往事的缅怀。接下来,诗人用“纤指轻拨重挑”来形容弹琴的姿态,展现出一种优雅与悲伤的结合。随着琴声的回荡,诗人的情感愈加深沉,似乎与大自然的秋风、黄莺产生了共鸣,展现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落花的怜惜,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结尾的“相遇同是天涯,更休轻别”则让人感受到一种人生的哲理与情感的真挚,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珍贵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月楼头,有谁谱旧怨荻花枫叶。:夜晚的月光下,谁在弹奏那旧日的怨情,荻花和枫叶交织,暗示着过去的伤感与思念。
- 纤指轻拨重挑,回肠倍凄绝。:细腻的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悲伤的情感更加深重,增添了诗的凄美和哀伤。
- 疑塞上秋风带雁,似堤外绿杨听鴂。:秋风中带来的大雁,使人想起远方的思念,绿杨树下的黄莺声仿佛是对过往的呼唤。
- 菂自同心,弦能解语,幽意难说。:琴音宛如知心人,但深藏的情感却难以言表,增强了诗的内涵。
- 又还看遮面无言,怕偷换年华误芳节。:看那无言的女子,担心时光流逝会错过了美好的时节,渗透出对时间的惋惜与无奈。
- 忍惜落花身世,等飞蓬飘荚。:对落花的身世感到怜惜,象征着无常与飘渺。
- 应不惯胡沙渐远,恨玉颜马上驮雪。:不习惯胡沙渐行渐远,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失去的痛苦。
- 相遇同是天涯,更休轻别。:我们相遇在同一个天涯,不应轻言别离,表达出对情感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音比作知己,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情,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如“绿杨听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琴声的描绘,传达了对过往情感的思索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孤寂和思念。
- 琴音:承载着情感与回忆。
- 落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秋风与大雁:代表着离别与思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荻花”象征什么? A. 喜悦
B. 旧怨
C. 希望
D. 友情 -
诗人用什么形容弹琴的姿态? A. 壮丽
B. 优雅
C. 粗糙
D. 随意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希望
C. 惋惜与思念
D. 愤怒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白居易《琵琶行》
- 温庭筠《梅花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思索,诗中通过夜晚的描绘,展现了孤独与思乡情感。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琵琶仙》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琴声传递情感,展现了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叙述与故事。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简史》
- 《张伯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