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上东门》

时间: 2025-01-08 22:18:43

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上东门 綦毋潜 〔唐代〕

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

白话文翻译:

十五岁就能西行进入秦地,三十岁时却无家可归,成了漂泊的路人。 命运不让我遇到贤明的君主,我这布衣只能在洛阳的尘土中空自沾染。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五能行:指十五岁时就有能力远行。
  • 西入秦:指西行进入秦地,秦地即今陕西一带,古时为秦国之地。
  • 三十无家:指三十岁时没有固定的家。
  • 作路人:比喻漂泊无依。
  • 时命:指命运。
  • 明主:指贤明的君主。
  • 布衣:指平民百姓,这里指作者自己。
  • 空染洛阳尘:比喻在洛阳这样的繁华之地,却无所作为,只是白白沾染了尘土。

典故解析:

  • 无具体典故,但“布衣空染洛阳尘”可能暗指作者在洛阳这样的政治文化中心,却未能得到重用,感到无奈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毋潜,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其诗多表现个人遭遇和对时世的感慨。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三十岁时,感慨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漂泊无依,对命运的安排感到无奈和失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作者十五岁时的远行能力和三十岁时的无家可归,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诗中的“时命不将明主合”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未能遇到贤明君主的遗憾,而“布衣空染洛阳尘”则进一步以洛阳的繁华与自己的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典型的抒怀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十五能行西入秦”,展现了作者年轻时的勇气和能力,西行进入秦地,意味着远大的志向和冒险的精神。
  • 第二句“三十无家作路人”,对比鲜明,三十岁时却无家可归,成了漂泊的路人,反映了作者中年时的困境和无奈。
  • 第三句“时命不将明主合”,直接抒发了对命运的无奈,未能遇到贤明的君主,感到遗憾和失望。
  • 第四句“布衣空染洛阳尘”,以洛阳的繁华与自己的无所作为形成对比,表达了在繁华之地却无所成就的悲凉。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十五岁与三十岁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命运的转变。
  • 象征:“布衣空染洛阳尘”中的“洛阳尘”象征着繁华与无为,加深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在中年时对未能得到重用的遗憾和对命运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入秦:象征着远大的志向和冒险的精神。
  • 无家作路人:象征着漂泊无依和人生的困境。
  • 布衣空染洛阳尘:象征着在繁华之地却无所成就的悲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五能行西入秦”指的是什么? A.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西行进入秦地 B.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东行进入秦地 C.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北行进入秦地 D. 作者十五岁时就能南行进入秦地

  2. 诗中“布衣空染洛阳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洛阳繁华的向往 B. 对洛阳繁华的无奈 C. 对洛阳繁华的厌恶 D. 对洛阳繁华的喜爱

答案: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离别和对命运的感慨。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诗人对时世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綦毋潜的《早发上东门》都表达了离别和对命运的感慨,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綦毋潜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