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吉日初成晦,方塘遍是春。落花迎二月,芳树历三旬。公子能留客,巫阳好解神。夜还何虑暗,秉烛向城闉。
白话文翻译:
在吉日之初,晦暗的天气中,方塘周围已是春意盎然。落花迎接二月的到来,芳香的树木经历了三十天。公子善于留客,巫阳之地善于解神。夜晚归来,何必担心黑暗,手持蜡烛走向城门。
注释:
- 吉日:吉祥的日子。
- 初成晦:指月初的晦日,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方塘:指池塘。
- 历三旬: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
- 巫阳:地名,古代巫山之南,传说中神灵聚集之地。
- 秉烛:手持蜡烛。
- 城闉:城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逖,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此诗描绘了春日方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春日的晦日,诗人观察到方塘周围的春景,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因而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方塘为背景,通过描绘落花、芳树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吉日初成晦,方塘遍是春”一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春景,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后文通过“公子能留客,巫阳好解神”等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人际交往的重视。整首诗情感平和,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吉日初成晦,方塘遍是春:在吉祥的日子,晦暗的天气中,方塘周围已是春意盎然。
- 落花迎二月,芳树历三旬:落花迎接二月的到来,芳香的树木经历了三十天。
- 公子能留客,巫阳好解神:公子善于留客,巫阳之地善于解神。
- 夜还何虑暗,秉烛向城闉:夜晚归来,何必担心黑暗,手持蜡烛走向城门。
修辞手法:
- 比喻:“落花迎二月”比喻春天的到来。
- 拟人:“芳树历三旬”赋予树木以人的经历。
- 对仗:“吉日初成晦,方塘遍是春”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观。通过对春日方塘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短暂。
- 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和生命的持久。
- 秉烛:象征光明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吉日初成晦”指的是什么时间? A. 农历每月的初一 B.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 农历每月的十五 答案:B
-
诗中“方塘遍是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萧瑟 答案:B
-
诗中“巫阳好解神”中的“巫阳”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神灵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景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王维《鸟鸣涧》: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孙逖《晦日湖塘》:两者都描绘春天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孙逖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孙逖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诗人介绍,有助于理解孙逖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