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歌谣辞。鸡鸣曲》
时间: 2024-09-19 21:44: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鸣曲》 作者:李廓〔唐代〕
星稀月没上五更,
胶胶角角鸡初鸣。
征人牵马出门立,
辞妾欲向安西行。
再鸣引颈檐头下,
月中角声催上马。
才分地色第三鸣,
旌旗红尘已出城。
妇人上城乱招手,
夫婿不闻遥哭声。
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
白话文翻译
在星辰稀疏、月亮渐沉的五更时分,鸡在角落里初次报晓。征人牵着马站在门口,正准备向安西出发,告别妻子。第二声鸡鸣时,鸡昂起脖子在屋檐下鸣叫,月中鸡鸣声催促着他上马。刚刚分开,第三声鸡鸣又响起,红旗在尘土飞扬中已经出城。城上的妻子在乱招手,丈夫却听不到她遥远的哭声。长久以来,我恨鸡鸣时分的离别之苦,不愿让鸡栖息在窗户旁边。
注释
- 五更:夜晚的最后一段时间,约在凌晨三到五点。
- 胶胶角角:形容鸡鸣声的清晰、响亮。
- 安西:安西是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地名,常与征人出征相关。
- 引颈:指鸡昂起脖子鸣叫的样子。
- 旌旗红尘:指军队出征时的旌旗和尘土飞扬的场景。
- 遥哭声:指妻子在远处的哭声。
典故解析
“长恨鸡鸣别时苦”中的“长恨”可以引申为对离别的深切怀念,这在古诗中常出现,传达了离别之苦的普遍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廓,唐代诗人,创作风格多样,以边塞诗闻名,常描绘征人的辛苦和思乡之情,其作品多反映战争和离别的主题。
创作背景
《鸡鸣曲》写于唐代,正值边疆动荡时期,诗中反映了征人出征前的离别情景,表达了对妻子的留恋与思念。
诗歌鉴赏
《鸡鸣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边塞诗,描绘了征人离别的情景。开篇的“星稀月没上五更”通过天象描绘出清晨的宁静,营造了一个静谧却又充满动感的场景。当鸡鸣响起,征人牵马出门,告别妻子,这一刻不仅是动作的描绘,更是情感的交汇。第二声鸡鸣引导着征人离开的脚步,诗人用“月中角声催上马”更是将离别的紧迫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旌旗红尘已出城”的画面,展现了征人即将远行的景象;而“妇人上城乱招手,夫婿不闻遥哭声”则深刻地反映了离别后妻子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一句“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更是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痛苦,恰如其分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整首诗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离别的苦涩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触动着每一个读者心中的柔软之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星稀月没上五更:在星星稀疏、月亮渐沉的五更时分,夜晚即将过去,暗示即将迎来新的开始。
- 胶胶角角鸡初鸣:鸡在四处鸣叫,声音清晰,标志着早晨的来临。
- 征人牵马出门立:征人正准备出门,牵着马,表现出即将离开的紧迫感。
- 辞妾欲向安西行:他在向妻子告别,表达了出征的决心。
- 再鸣引颈檐头下:第二声鸡鸣响起,鸡昂起脖子鸣叫,增添了清晨的气氛。
- 月中角声催上马:鸡鸣声催促着他快点上马,暗示离别的紧迫和焦虑。
- 才分地色第三鸣:刚刚分开,又听到第三声鸡鸣,象征着再次告别。
- 旌旗红尘已出城:画面转向征人已经出城,战斗即将开始,营造出一种动荡的氛围。
- 妇人上城乱招手:城上妻子在招手,表现出她的不舍与哀伤。
- 夫婿不闻遥哭声:丈夫在远去,未能听到妻子的哭声,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隔阂。
- 长恨鸡鸣别时苦: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遗憾和悲伤。
- 不遣鸡栖近窗户:不希望鸡在窗边鸣叫,以免再次触发离别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拟人:“鸡鸣”赋予鸡以情感,成为离别情感的象征。
- 对仗:“星稀月没”和“旌旗红尘”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意象:星、月、鸡鸣等意象交替出现,营造出时空的变化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展开,表达了征人出征时对妻子的深切眷恋与不舍。通过清晨鸡鸣的意象,诗人传递了离别的苦痛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战争与离别面前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 鸡鸣:象征离别的开始,带来情感的波动。
- 星月:象征时间的流逝,标志着早晨的来临与新的征程。
- 旌旗:代表征人出征的决心与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鸡鸣曲》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李廓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安西”指的是?
- A. 一个城市
- B. 一个地名
- C. 一个村庄
- D. 一种情感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战争的胜利
- B. 离别与思念
- C. 乡村的宁静
-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李廓
- B. 一个地名
- B. 离别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与离别之情。
- 《春望》 杜甫: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离乱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送别》 王之涣:这首诗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虽侧重点不同,但在离别的情感上有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楚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