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扣舷歌 其一
作者: 黄子野 〔唐代〕
早潮初上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
一百六峰都掩尽,不知何处有僧来。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潮水刚刚涨起,海门缓缓开启,远处的彤云像雪一样堆积。
一百六十座山峰都被云雾遮掩,不知道哪里还有僧人在此。
注释:
- 早潮:指清晨的潮水。
- 海门:指海口,船只出入的地方。
- 漠漠:形容模糊、朦胧的样子。
- 彤云:红色的云彩。
- 雪作堆:形容云彩像积雪一样堆积。
- 一百六峰:指的是特定的山峰,这里为总数较多的山峰。
- 僧:指和尚,修行者。
典故解析:
“百六峰”可能是指某一特定的山脉,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感悟。历史上,许多山峰都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象征着隐逸与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子野,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盛世,社会繁荣,诗人借助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扣舷歌 其一》以清晨的潮水和模糊的彤云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山水的深刻感悟。早潮开启的海门,暗示着新的开始与希望;而“彤云雪作堆”的描写则使人联想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诗中“一百六峰都掩尽”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的广袤与人类的渺小,同时也隐含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不知何处有僧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探索与寻找,似乎在问,真正的内心归宿在哪里。这首诗整体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优美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早潮初上海门开:描绘了清晨潮水上涨,海口打开的场景,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漠漠彤云雪作堆:彤云如雪般堆积,给人以朦胧的视觉体验,增添了神秘感。
- 一百六峰都掩尽:浓厚的云雾遮住了山峰,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无常。
- 不知何处有僧来:引发人对隐逸的思考,探讨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与归属。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比作雪,增强了画面的意象感。
- 对仗: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意象分析:
- 潮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彤云:代表着梦幻与希望。
- 山峰:象征着隐逸与追求高远理想的境界。
- 僧:象征着修行与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海门”指的是什么?
- A. 海洋的入口
- B. 船只的出入处
- C. 一种潮汐现象
- D. 以上皆是
-
“彤云雪作堆”中的“雪”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风
- B. 云的形态
- C. 雨
- D. 山
-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虽然两者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