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绪》
时间: 2025-01-01 15:05: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绪
作者: 韩偓 〔唐代〕
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
已回花渚棹,悔听酒垆琴。
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
山巅更高处,忆上上头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静谧与忧愁,心中的愁苦悄然涌入内心。回过神来,已是划着小船回到了花丛水边,后悔当初在酒楼听琴时的心情。菊花上的露水在罗幕上显得凄凉,梨树上的霜让锦被显得更加冷清。这一生注定要孤独地度过,直到死去都誓言要再相寻。月光明媚,却不知该如何应对,只能在歌声结束时叹息不已。在山顶更高的地方,回忆起曾经在这里吟唱的情景。
注释
- 愔愔:形容静谧的样子。
- 牵愁:牵挂的愁苦。
- 花渚:花丛中的小水湾。
- 酒垆琴:酒楼中的琴声。
- 菊露:菊花上的露水。
- 罗幕:细纱的帷幕。
- 锦衾:精美的被子。
- 独宿:孤独地居住。
- 月好知何计:月光明亮,但不知该如何打算。
- 歌阑:歌曲结束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字宗悫,号静庵,唐代诗人,生于唐宪宗时期,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尤其擅长描写离别和思念的主题。
创作背景
《别绪》写于韩偓离别之际,描绘了他对离别的无奈与深切的思念。诗作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情感的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别绪》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离别诗,开篇以“别绪静愔愔”引入,展现了离别时的宁静与内心的愁苦。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心情的变化,从最初的静谧到悄然流淌的愁思,再到对过往的追忆,整个过程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慢慢展开。
诗中借助自然景物来映射内心感受,菊花上的露水、梨树上的霜,都透出一丝冷清与凄凉,正如诗人此时的孤独。特别是“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更是道出了一种深切的情感承诺,尽管身处孤独,心中依然怀有对爱人的思念与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离愁氛围。最后一句“忆上上头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似乎在暗示着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那份对往昔的怀念始终存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绪静愔愔:离别的情绪静默而深沉。
- 牵愁暗入心:愁苦悄悄地涌入心中。
- 已回花渚棹:已经划回花丛的小水湾。
- 悔听酒垆琴:后悔曾经在酒楼听琴的心情。
- 菊露凄罗幕:菊花上的露水在细纱的帷幕上显得凄凉。
- 梨霜恻锦衾:梨树上的霜让锦被显得更加冷清。
- 此生终独宿:这一生注定要孤独地度过。
- 到死誓相寻:直到死去仍然誓言要再相寻。
- 月好知何计:月光明媚,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 歌阑叹不禁:歌曲结束时不禁叹息。
- 山巅更高处:在山顶更高的地方。
- 忆上上头吟:回忆起曾经在这里吟唱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牵愁暗入心”将愁苦比作暗流,形象生动。
- 拟人:如“月好知何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离别时的孤独与对爱人的深切思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法释怀的情感,体现了唐代士人对情感的细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菊露:象征清冷与凄凉。
- 梨霜:象征寒冷与孤独。
- 酒垆琴:象征往昔的欢乐与遗憾。
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人对离别的复杂情感,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别绪静愔愔”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忧愁
-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菊露”和“梨霜”主要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离愁
- C. 喜悦
-
诗的最后一句“忆上上头吟”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怀念?
- A. 自然景色
- B. 过去的美好时光
- C. 朋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韩偓的《别绪》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但韩偓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而李白则显现了一种孤独而洒脱的心境。两首诗在情感的深度与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