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时间: 2025-01-19 16:44:06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馀 一作 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馀一作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白话文翻译:

寒山变得苍翠,秋水缓缓流淌。
我靠着拐杖站在柴门外,迎着风聆听晚蝉的鸣叫。
渡口边余晖洒落,村子里升起孤独的烟雾。
我偶然相遇接舆醉酒,纵情歌唱在五柳树前。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山: 寒冷的山,形容山的颜色和气候。
  • 苍翠: 指山色青翠,生机盎然。
  • 潺湲: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像轻轻的流水声。
  • 倚杖: 靠着拐杖,表示年老或疲惫。
  • 柴门: 以柴木构成的门,通常用来形容乡村的简朴。
  • 暮蝉: 指傍晚时分鸣叫的蝉,具有秋天的气息。
  • 渡头: 渡船停靠的地方,水边。
  • 余落日: 余晖,指日落时的残光。
  • 孤烟: 形容村庄中升起的孤独烟雾,寓意寂静。
  • 接舆: 古代隐士,常指陶渊明。
  • 五柳: 指陶渊明的五柳树,象征隐逸生活。

典故解析:

  • 接舆: 此处指的是古代隐士接舆,代表追求自由、放纵和自我表达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王右丞,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创作于王维隐居辋川时,受当时社会政治动荡和个人生活状态的影响,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的闲适生活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描绘了寒山与秋水交融的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作者在柴门外倚杖而立,听着暮蝉的鸣叫,传达了一种孤独而又平和的心境。接着,诗歌通过“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描绘了日落时分的恬静景象,突显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最后一句“馀一作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则以接舆为引,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放纵的渴望,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既有景的描绘,又有情的抒发,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山转苍翠: 描绘山的颜色在寒冬后变得更加青翠,传达出一种生机的感觉。
  • 秋水日潺湲: 秋天的水流潺潺,和谐的自然声响,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 倚杖柴门外: 向读者展示了诗人安静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临风听暮蝉: 在微风中倾听暮蝉鸣叫,营造出一种宁静悠然的环境。
  • 渡头馀落日: 描绘日落时分的美景,寓意时间的流逝。
  • 墟里上孤烟: 乡村中升起的孤烟,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和乡村的宁静。
  • 馀一作余复值接舆醉: 提及接舆,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狂歌五柳前: 通过狂歌,自由表达情感,展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寒山转苍翠”比喻山色的变化,生动形象。
  • 拟人: “潺湲”赋予水流以生命,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 对仗: 诗中各句之间的语音和意象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 象征高远、清冷的境界。
  • 秋水: 代表时间的流逝和凋零的美。
  • 暮蝉: 传达出孤独和思考的情感。
  • 孤烟: 体现乡村的安静与宁静。
  • 五柳: 象征隐士生活的理想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山转苍翠”中的“苍翠”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
    • B. 青色
    • C. 灰色
    • D. 黄色
  2. “渡头馀落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早晨的阳光
    • B. 傍晚的余晖
    • C. 正午的阳光
    • D. 夜晚的星光
  3. 诗中提到的“接舆”是指什么?

    • A. 一位诗人
    • B. 一位隐士
    • C. 一位画家
    • D. 一位音乐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与陶渊明均为田园诗人,但王维的诗歌更强调自然的音乐性和绘画感,而陶渊明则更兼具哲理性和对隐逸生活的思考。王维的作品多以景入情,陶渊明则更多地反映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参考资料:

  • 《王维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