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头陀上人赴庐山寺
作者: 郑常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
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
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
白话文翻译:
这位僧人没有固定的住所,早晚都会从东林出发。
得到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真相,修行的头陀心中充满了苦涩。
持斋期间,山上的果实已然成熟,他倚靠着锡杖,静静地望着深邃的野云。
溪边的寺庙,谁会前来相待呢?只有香花与梵音相伴。
注释:
- 僧家: 指和尚的家。
- 无住著: 没有固定的住处。
- 东林: 指东边的树林,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名。
- 得道: 指修行得到了道理。
- 头陀: 指修行者,特别是指那些过着苦行生活的僧人。
- 持斋: 指不吃荤腥的斋戒。
- 倚锡: 倚靠着锡杖。
- 梵音: 佛教的音乐或诵经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常,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常常描绘隐士和僧侣的生活,表达对自然和超脱世俗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郑常对一位准备前往庐山寺的头陀僧人的送别之际,反映了对修行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头陀上人赴庐山寺》是一首描绘僧侣生活的诗,展现了宗教信仰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诗的开头,郑常通过“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描绘了这一头陀僧人无家可归、游走于自然之间的状态,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向往。接着,诗中提到“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揭示了修行者的内心挣扎与追求,强调了修道过程中的艰辛。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体现了自然对修行者的馈赠,山果的成熟象征着心灵的丰盈,而“倚锡”则传达出一种静谧的境界,似乎在告诉我们,内心的安宁来自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最后一句“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则是对未来孤独生活的预见,虽无人相伴,却有香花和梵音作为精神的寄托,表达了对孤独的接受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清丽的自然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僧家无住著: 表达修行者的游离状态,生活无定所。
- 早晚出东林: 强调他每天的修行和活动。
- 得道非真相: 对修行成果的反思,指出得到的道理并非真正的真理。
- 头陀是苦心: 揭示修行者内心的苦涩与挣扎。
- 持斋山果熟: 体现持斋的生活与自然的丰饶。
- 倚锡野云深: 描绘出一种静谧、超然的生活状态。
- 溪寺谁相待: 反映了对孤独的思考。
- 香花与梵音: 体现了精神的寄托和对宗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修行与自然的结合比作一种和谐的存在。
- 对仗: 诗句之间有对称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 通过“山果”、“锡杖”、“香花”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修行生活的探讨,表现了对孤独与超脱的接受,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林: 象征修行的起点与自然的归宿。
- 头陀: 代表修行者的辛苦与追求。
- 山果: 象征自然的馈赠与丰饶。
- 锡杖: 表示修行者的工具,也象征着信仰的支撑。
- 梵音: 代表宗教的声音,带来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头陀”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修行者
C. 一种植物 -
“持斋山果熟”中“持斋”的意思是: A. 吃肉
B. 不吃荤腥
C. 吃素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孤独与超脱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了对友人的送别,但更侧重于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前途的祝福。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展现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陶醉,体现了与本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