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中闻雁》
时间: 2025-01-01 13:0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旋中闻雁
作者:骆文盛 〔明代〕
西风鸿雁惜离群,
露下天高仿佛闻。
方讶北来冲远塞,
忽惊南去入寒云。
千山落叶还秋杪,
一卷残书且夜分。
无那余音更嘹亮,
倚楼乡思益纷纷。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中,鸿雁似乎在为离群而感到惋惜,
露水下的天空高远,似乎能听到它们的叫声。
我刚刚诧异北方的雁阵冲向遥远的边塞,
忽然又惊见它们南飞入寒冷的云中。
千山的落叶已然是深秋的末期,
一卷残书正好在夜深时分。
那余音更是嘹亮动人,
我倚楼而望,乡思愈发纷乱。
注释
- 西风:指秋天的风,通常代表着萧瑟的气候。
- 鸿雁:一种迁徙的鸟,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乡。
- 仿佛:似乎,仿若。
- 讶:惊讶,意外。
- 塞:边塞,指北方的边疆地区。
- 秋杪:秋季的末尾。
- 残书:未读完的书籍,暗示知识的缺失或不完整。
- 余音:剩余的声音,指鸿雁的叫声。
- 乡思: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骆文盛,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以情感丰富、意象鲜明著称,常常融入个人的感受与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其时国家政治动荡,作者可能因离家远游而生乡愁。鸿雁的迁徙成为其情感寄托,反映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旋中闻雁》以鸿雁为引子,描绘了秋日肃杀的景象与作者心中的乡愁。开篇以“西风鸿雁惜离群”引入,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鸿雁则是迁徙季节的代表,二者结合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悲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露下天高仿佛闻”表现出对鸿雁叫声的感知,似乎在那遥远的天际中,鸿雁的声音唤起了他内心的思绪。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千山落叶还秋杪”描绘了秋天的特征,落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带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接着的“一卷残书且夜分”,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识的渴求,似乎在夜色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而最后两句“无那余音更嘹亮,倚楼乡思益纷纷”,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余音的嘹亮与乡思的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情感在此达到顶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表现了对离别、乡愁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鸿雁惜离群:描绘出秋风中的鸿雁,表现出对离群的惋惜,暗示孤独感。
- 露下天高仿佛闻:在清露映衬下,诗人感受到远方鸿雁的叫声,传达出对自然的敏感。
- 方讶北来冲远塞:作者刚刚惊讶于鸿雁北飞的情景,反映他对周遭的关注。
- 忽惊南去入寒云:突然看到鸿雁南飞,营造一种急促与变幻的感觉。
- 千山落叶还秋杪:通过落叶描绘季节的变迁,表达时间流逝的无奈。
- 一卷残书且夜分:书中残留的知识在夜晚显得格外孤独。
- 无那余音更嘹亮:余音的嘹亮让人感到更加惆怅,声音成了思乡的媒介。
- 倚楼乡思益纷纷:倚楼而思,乡愁愈发强烈,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拟人:鸿雁的“惜离群”赋予了它情感,使得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
- 对仗:如“北来冲远塞”与“南去入寒云”,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落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融入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乡。
- 西风:代表秋天的萧瑟与孤独。
- 露水:象征清晨的清新与静谧,带来思考的空间。
- 千山落叶: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残书:未完成的知识与人生的缺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鸿雁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离别和思乡
- B. 战争
- C. 友情
- D. 喜悦
-
诗中提到“千山落叶”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时间的流逝
- C. 富饶的土地
- D. 人际关系
-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中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杜甫《春望》:表现了对国家和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骆文盛《旋中闻雁》与李白《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骆文盛通过自然景象表现情感,而李白则通过直接的情感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骆文盛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