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秦筝发出绝妙的乐曲,像玉柱一样高亢清晰。琴弦高高拉紧,声音随着巧妙的指法不断延续。人们只听到那动人的音律在梁间回响,却不知道演奏者的容颜如玉般美丽。
注释:
- 秦筝:古代一种弹拨乐器,音色清脆悦耳。
- 绝调:形容音乐的高超和独特。
- 玉柱:比喻清晰而高亢的声音,玉象征美丽和珍贵。
- 高张断:指琴弦拉得很紧,发出清脆的声音。
- 妙指:形容演奏者技艺高超的手指。
- 音绕梁:形容音乐的余音缭绕,回荡在房间里。
- 颜如玉:比喻人的容貌美丽,如同美玉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允恭,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五言诗,风格典雅,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咏筝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但文人雅士仍然重视艺术和文化的追求。沈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音乐演奏者的赞美。
诗歌鉴赏:
《咏筝诗》是一首充满音乐美感的诗作,沈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秦筝的绝妙音色和演奏者的优雅气质。诗的开头以“秦筝吐绝调”引入,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传达出音乐的高超与美妙。接着通过“玉柱扬清曲”进一步提升了音乐的清晰度和高亢感。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乐器的声音,也有演奏者的容颜,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通过“徒闻音绕梁”,诗人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虽然我们听到的只是音响,却无法看到演奏者的美丽,这种对比引发人们对艺术与美的思考。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极具和谐美感,体现了沈约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筝吐绝调:秦筝发出绝妙的音乐,表明音乐的高超。
- 玉柱扬清曲:比喻音乐如同玉柱般清晰而高亢,强调音色的美丽。
- 弦依高张断:琴弦拉得紧绷,暗示演奏的技巧。
- 声随妙指续:声音随着演奏者巧妙的手指持续不断,展现音乐的流畅性。
- 徒闻音绕梁:只听到音乐在屋梁间回响,表现音乐的悠扬。
- 宁知颜如玉:却不知道演奏者的容颜如玉般美丽,增加了诗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柱”比喻音乐的清晰。
- 对仗:如“绝调”“清曲”,形成对称美。
- 拟人:将音声拟人化,表现出音律的灵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音乐的美与演奏者的隐喻,表达了对艺术的赞美和对演奏者的敬仰,同时也引发了对美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筝:象征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 绝调:代表高超的艺术造诣。
- 玉:象征美丽和珍贵,是对演奏者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秦筝吐绝调”中的“绝调”指什么? A. 绝妙的乐曲
B. 绝对的调子
C. 绝佳的音色
D. 绝世的技巧 -
诗中提到的“颜如玉”是形容什么?
A. 只听到音乐
B. 演奏者的容貌
C. 乐器的美丽
D. 声音的清晰
答案:1.A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沈约与李白在音乐主题上的诗作都显示了对美的追求,但沈约更注重描绘乐器与声音的细腻,而李白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方式。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选》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