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时间: 2025-01-04 10:13:37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 一作:回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唐代〕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文翻译:

在回乐峰前的沙子像雪一样洁白,
受降城外的月光像霜一样皎洁。
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吹响的芦管,
整夜征战的士兵都在思念故乡。

注释:

  • 回乐峰:地名,位于边塞地区,因其风景优美而得名。
  • 受降城:边防城池,历史上用于受降和防守。
  • 芦管:一种用芦苇制作的管乐器,常在军中或夜晚吹奏。
  • 征人:指在外征战的士兵。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回乐峰”和“受降城”都与唐代的边塞生活息息相关,表现了士兵在战争中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沙、月、笛等意象,传达出了一种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义山,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活动于边塞,擅长边塞诗,作品多表达对战争、思乡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边塞,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战士在长途征战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正值战争时期,士兵远离家乡,心中充满了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边塞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士兵在异乡夜晚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开头两句,诗人用“沙似雪”和“月如霜”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既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又暗示了士兵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芦管”声则是对战士情感的直接表达,芦管的悠扬声响唤起了士兵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月光、沙地与笛声交织,形成了诗人对战士情感的深刻洞察。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极为精妙,既有视觉的描绘,又包含了听觉的感受,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那种身处边塞的清冷与思乡的热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回乐峰前沙似雪:描绘了回乐峰前的沙地,在月光下显得洁白如雪,营造出宁静而又冷清的夜晚景象。
  2. 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的月光清冷皎白,如霜一般,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感。
  3. 不知何处吹芦管:诗人对吹芦管之声的来源感到陌生,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四周环境的陌生与无助。
  4. 一夜征人尽望乡:整夜的笛声让所有的征人都在思念故乡,直接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沙比作雪,月光比作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色。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在边境征战中的士兵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冷清夜晚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尤为常见,反映了诗人对人性深处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冷清,暗示士兵的境遇。
  • :代表思念与忧伤,照亮了士兵的思乡之情。
  • 芦管:连接了自然与情感,寄托了对故乡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回乐峰”前的沙子被比作什么?

    • A. 雪
    • B.霜
    • C. 云
    • D. 花
  2. 诗人对“芦管”的声音有何感受?

    • A. 熟悉
    • B. 陌生
    • C. 喜悦
    • D. 忧伤
  3.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士兵在战争中的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思乡
    • C. 欢喜
    • D. 忍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比较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表现了边塞士兵的孤独与思乡,但李益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而王昌龄则通过战斗的激烈和士兵的勇敢来表现对故乡的寄托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