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从军北征
作者: 李益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白话文翻译:
天山雪融后,海风寒冷刺骨,我吹着横笛,觉得行路艰难。沙漠中的征战士兵有三十万,而此刻我回首,看到明月在空中照耀。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山:指位于中国与中亚交界的山脉,常象征险峻和寒冷。
- 海风寒:海边的寒风,形容天气寒冷。
- 横笛:一种乐器,作者用它来抒发心情。
- 碛里:沙漠或荒漠的意思,这里指征战的环境。
- 征人:指出征的士兵。
- 回首:回头看,带有感慨的意味。
- 月中:指明月,象征思乡或孤独。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征兵的艰辛与士兵思乡之情。以“天山雪后”和“海风寒”开篇,营造出冷酷的自然环境,暗示战争的艰难和士兵的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他的诗歌常常描写征战、思乡、壮志等主题,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进行多次征战,士兵们远离故乡,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战争,这种背景使得诗人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士兵的艰辛与无奈。
诗歌鉴赏:
《从军北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通过简练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孤独。诗的开头“天山雪后海风寒”以自然景象入手,描绘出冷酷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给人以压迫感。接下来的“横笛偏吹行路难”,则引入了音乐元素,横笛的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清冷,增强了行路的艰难感。
第三句“碛里征人三十万”提到的三十万征人,展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场景,士兵众多,却在冷风与沙漠中显得无助和孤独。这种对比强化了人们对战争无情的感慨,也暗示了士兵们在浩瀚沙漠中对生命的脆弱和对故乡的向往。
最后一句“一时回首月中看”,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思乡之情,月亮作为思乡的象征,给人一种柔和的情感反差,尽管身在战场,依然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感,令人心生怜惜。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有对士兵心理的细腻刻画,充分展示了李益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和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山雪后海风寒:描绘出天山雪融后,海边的寒风,营造出一种冷酷的环境氛围。
- 横笛偏吹行路难:横笛的音乐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孤寂,暗示出士兵在征途中感受到的艰难与无奈。
- 碛里征人三十万:提到三十万征兵,展现出战争的庞大规模,士兵在沙漠中感受到无尽的孤独。
- 一时回首月中看:最后一句转向内心,体现出士兵对故乡的思念,月亮成为思乡的象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山雪后”与“海风寒”,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如“月中”象征思乡,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士兵在恶劣环境中征战的艰辛,表现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士兵的思乡之情,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渴望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山:象征险境与孤独。
- 海风:暗示外部环境的冷酷。
- 横笛:表达内心情感的乐器,象征孤独。
- 月亮:思乡的象征,寄托着士兵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征人”指的是谁?
- A. 商人
- B. 士兵
- C. 旅人
-
诗中的“横笛”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忧愁
-
诗歌中提到的“三十万”指的是什么?
- A. 士兵数量
- B. 货物数量
- C. 旅途的天数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李益的《从军北征》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壮阔和士兵的心情,但李益更侧重于战争的艰辛,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益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