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七首)》

时间: 2025-01-04 10:23:44

鸿雁来时月满天,客途僮仆自相怜。

荒村触眼惟茅屋,榆柳萧疏起暮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感(七首)
作者: 刘基

鸿雁来时月满天,
客途僮仆自相怜。
荒村触眼惟茅屋,
榆柳萧疏起暮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鸿雁飞来时,正值月圆之夜;
在外旅行的人和仆人彼此怜惜。
眼前的荒村,只有茅草屋;
榆树和柳树稀疏,傍晚烟雾升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鸿雁:指大雁,象征迁徙和思乡。
  • 月满天:形容月亮圆满,象征团圆。
  • 僮仆:指仆人或随从。
  • 荒村:指荒凉的村庄。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榆柳:榆树和柳树,常见于乡村。
  • 萧疏:形容稀疏的样子。
  • 暮烟:黄昏时分升起的烟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鸿雁”与月亮的意象,常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古代文人常借鸿雁寄托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阖家团圆的节日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梦得,号千里,明代诗人、政治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常表达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流亡生涯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在荒凉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孤独而又温情的画面。诗人通过鸿雁、月亮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情绪。鸿雁在古诗中常象征着离别与思念,而月圆之夜则是团聚的时刻,这种对比更显得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中提到的“客途僮仆自相怜”,不仅道出了在外游子的孤独,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同情,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温暖。最后几句对荒村的描写,则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在表达思乡情绪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鸿雁来时月满天”:描绘了北雁南飞的景象,月亮正好圆满,象征团圆与思念。
  • “客途僮仆自相怜”:在外的游子和他的仆人相互安慰,显示出在困境中人们的互助与关怀。
  • “荒村触眼惟茅屋”:落脚之处只有简陋的茅草屋,凸显了环境的艰苦与孤独。
  • “榆柳萧疏起暮烟”:傍晚的烟雾与稀疏的树影,形成了一幅萧条的乡村景象,渲染出诗人的愁绪。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鸿雁与月亮形成对比,暗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自相怜”则赋予了僮仆以情感,体现了人性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际情感的描绘,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传达了人间的关怀与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思乡与离别。
  • 月满:象征团圆与美好。
  • 荒村:象征孤独与困境。
  • 茅屋:象征简陋与贫穷。
  • 榆柳:象征乡村的自然环境。
  • 暮烟:象征黄昏的宁静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鸿雁”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思乡与离别
    C. 旅行

  2. “荒村”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贫困的乡村
    C. 热闹的集市

  3. 诗中提到的“自相怜”指的是谁?
    A. 游子和父母
    B. 游子和仆人
    C. 游子和朋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孤独与思念。

诗词对比:
刘基的《有感》与王维的《鹿柴》都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但刘基更侧重于思乡情感,而王维则强调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2. 《中国古代诗词选》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