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山青如烟,秋月白如水。
登高俯空旷,咫尺见千里。
悠悠孤云行,袅袅凉风起。
凉风吹客衣,客心随风飞。
愿作沧海潮,朝来莫还归。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山如烟雾般青翠,秋天的月亮如水般洁白。
我登高而望,眼前空旷无边,近在咫尺却能看到千里之外。
孤云悠悠地飘荡,凉风轻轻地吹起。
凉风吹动了旅人的衣袍,旅人的心随风而飞。
我希望能化作沧海的潮水,朝来时不再归去。
注释:
- 青如烟:形容秋天的山色如烟雾般青翠。
- 白如水:指秋月洁白明亮,像清澈的水。
- 咫尺见千里:意为近在眼前却能看到遥远的地方,体现了视野的开阔。
- 悠悠孤云行:形容孤独的云朵缓缓地移动。
- 袅袅凉风起:描述微凉的风轻轻吹来,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 愿作沧海潮:表达一种想要融入自然、随波逐流的愿望。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愿作沧海潮”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由和归属的向往,沧海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潮水则代表着不断变化与流动的生命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抒发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元代末期,社会动荡,诗人心中对故土和自由的思念,反映了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旅兴 其四十二》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和旅人心境的诗。诗的开头用“秋山青如烟,秋月白如水”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青山和白月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清幽脱俗的感觉。接着,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的不是单纯的美景,而是一种心灵的开阔。这种开阔感正是通过“咫尺见千里”的对比来展现的,增强了空间的广阔和视野的无边。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孤云和凉风的意象,表现了一种随性而行的状态。凉风拂动旅人的衣襟,象征着旅人心境的随风而动,表达了他内心的向往与自由。最后一句“愿作沧海潮,朝来莫还归”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期望能够像海潮般随波逐流,不再回头。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深切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富有哲理与艺术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山青如烟”:通过比喻手法,将秋天的山色形容得如烟雾般柔和,传达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秋月白如水”:继续用比喻,形容秋月的明亮与清澈,给人以洁净之感。
- “登高俯空旷”:表现诗人登高望远的状态,传达出一种心境的开阔感。
- “咫尺见千里”:强调视野的广阔,即使在近处也能感受到远方的辽阔。
- “悠悠孤云行”:描绘自然景象中的孤云,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袅袅凉风起”:凉风轻轻拂来,增强了诗中秋天的氛围。
- “凉风吹客衣”:旅人随风而动,表现出一种随意和洒脱。
- “客心随风飞”:表达旅人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 “愿作沧海潮”:诗人希望能融入自然,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 “朝来莫还归”:期望不再回头,象征着对新生活的不舍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如烟”、“白如水”,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登高俯空旷,咫尺见千里”,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如“悠悠孤云行”,让自然有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及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传达了一种洒脱与不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山:象征着宁静与深邃,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秋月:象征着纯洁与明亮,反映内心的清澈。
- 孤云:象征孤独与自由,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凉风:象征着清新与轻松,传达一种随和的心态。
- 沧海潮:象征着辽阔与自由,表达对自然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山”的比喻是指什么?
- A. 繁忙的城市
- B. 柔和的烟雾
- C. 高耸的山脉
- D. 深邃的海洋
-
诗人希望自己变成什么?
- A. 高山
- B. 明月
- C. 沧海潮
- D. 孤云
-
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
- A. 排比
- B. 对仗
- C. 借代
- D. 夸张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显悲壮和沉重。而刘基的《旅兴 其四十二》则更多展现了一种轻松、洒脱的心态。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