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寒食
作者: 羊士谔 〔唐代〕
令节逢烟雨,园亭但掩关。
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
归思偏消酒,春寒为近山。
花枝不可见,别恨灞陵间。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特定的节令,正值烟雨蒙蒙,园中的亭子门已关闭。
美丽的女子依然妆容淡薄,芳香的树木上彩绳悬挂着,无所事事。
此时归乡的思绪让酒意变得淡薄,春天的寒意加重了对近山的思念。
花枝已不可见,离别的怨恨在灞陵河畔蔓延。
注释:
- 令节:指特定的节令,此处指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 烟雨:细雨如烟,形容天气阴沉、多雨。
- 佳人:美丽的女子,指诗中描写的女性。
- 宿妆薄:指她的妆容依然淡薄,形容女子的妆容不重。
- 芳树彩绳:树木上挂着彩色的绳子,常见于节日装饰。
- 归思:归家的思念之情。
- 灞陵:指灞河的陵园,古时常用作离别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羊士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存世较少,以诗词见长。他的诗风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寒食节,正值春天,天气依然寒冷,诗人借助节令的描写表达对离别和思乡的情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节日的重视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诗歌鉴赏:
《雨中寒食》是一首充满感伤情绪的诗,诗人通过对细雨时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静的氛围。开篇便以“令节逢烟雨”引入,使人感受到寒食节的清冷和细雨的萧索,表现出一种时令的特殊性。接下来的“园亭但掩关”意象则让人联想到离愁别绪,门扉的关闭似乎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佳人的描写则是诗中情感的另一面,细腻的“宿妆薄”透露出她的淡雅与恬静,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她的无所事事。伴随着“芳树彩绳闲”,诗人展现了一个节日的静谧场景,然而这种静谧中却透着无尽的思念。
“归思偏消酒,春寒为近山”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的情绪,酒意消散,思乡愈发清晰,春寒的气候加重了这种思念之情。最后一句“花枝不可见,别恨灞陵间”更是将离别的痛苦与思念的深重表现得淋漓尽致,灞陵作为离别的地点,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情感。
整体来看,该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佳人的刻画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深刻表达了离别、思乡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令节逢烟雨:特定的节令遇上细雨,给人一种阴郁而又清冷的感觉。
- 园亭但掩关:园中的亭子紧闭,象征着隔绝与孤独的情感。
- 佳人宿妆薄:美丽的女子妆容淡雅,似乎在这个节日里显得格外孤单。
- 芳树彩绳闲:装饰的彩绳在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无所事事的闲适。
- 归思偏消酒:思乡之情让酒意变淡,反映出内心的愁苦。
- 春寒为近山:春天的寒冷加重了对远方山川的思念。
- 花枝不可见:花枝已然不可见,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别恨灞陵间:离别的痛苦与怨恨在灞陵河畔交织,表现出深情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烟雨”、“佳人”、“芳树”等,营造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 拟人化:将“思乡”与“酒意”结合,赋予了情感以生命。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传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雨:象征着朦胧的情感与无尽的思念。
- 佳人:代表着心中所念之人,寄托着思恋之情。
- 春寒:象征着生离死别的寒冷与无情。
- 灞陵:作为离别的地点,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令是? A. 中秋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清明节 -
“佳人宿妆薄”中“宿妆”指的是?
A. 晚上的妆容
B. 清晨的妆容
C. 过夜的妆容
D. 端庄的妆容 -
“别恨灞陵间”中的“灞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河边小镇
B. 古代陵园
C. 一条河流
D. 诗人的故乡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同样表达了离愁别恨的情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色描绘离别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对家国的思念与忧虑。
- 李白《静夜思》:以月光引发思乡之情,情感细腻,意境悠远。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