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时间: 2025-01-08 00:46: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节闻君趋道深,
结茅栽树近东林。
大师几度曾摩顶,
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
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
相思拥膝坐长吟。
白话文翻译:
在晚年听说您已深入道理,
在东林附近结茅种树。
大师曾多次为我摩顶,
高士不知何年才会发心。
在北渚的三更时分听见雁声,
西城万里之外传来寒砧声。
不见支公与玄度,
我怀着思念独自拥膝长吟。
注释:
- 晚节:指人生的晚年阶段。
- 君:指诗中提到的朋友或高人。
- 趋道深:意指追求道理、修行深厚。
- 结茅栽树:指隐居生活,种植树木。
- 摩顶:传说中高僧为弟子传授佛法时的仪式。
- 高士:高尚的人,通常指道德高尚的士人。
- 北渚:指北边的水边,特指某一地理位置。
- 寒砧:指冬夜的砧声,象征孤独和思念。
- 支公:指支遏,玄度是另一位高士,二者都是诗人敬仰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约公元724年-约公元790年),唐代诗人,字子阳,晚号青虬,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皇甫冉的晚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高人修道生涯的敬仰。诗中融入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并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开头两句,诗人提到朋友的修道生涯,表现出对高人追求道理的钦佩和向往。结茅栽树的意象,不仅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也象征着一种追求纯净、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雁声和砧声,渲染出秋夜的寒冷与孤寂,增添了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人以对故友的思念为主线,表达出一种对高士的向往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最后一句“不见支公与玄度”,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强烈思念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巧思,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皇甫冉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节闻君趋道深:表明诗人听闻朋友在晚年追求道理,心生敬佩。
- 结茅栽树近东林:描绘朋友隐居生活的恬淡宁静。
- 大师几度曾摩顶:提到高僧对自己的教诲,表现出对高人智慧的渴望。
- 高士何年遂发心:对高士的怀念,流露出对理想和志向的追问。
- 北渚三更闻过雁:描绘深秋夜景,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西城万里动寒砧:远方的砧声,象征思念与孤独。
- 不见支公与玄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相思拥膝坐长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独自吟咏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摩顶”比喻高人传授智慧。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寒砧”传递孤独感。
- 对仗:如“北渚三更”和“西城万里”的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高士的追思、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反映出人生的哲理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节:象征人生的成熟和对道理的深入理解。
- 结茅栽树:隐喻隐士的生活方式,象征宁静与自然。
- 雁声:象征离别与思念,传达孤独的情感。
- 寒砧:象征夜晚的孤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师”指的是谁? A. 皇甫冉
B. 朋友
C. 高僧 -
“北渚三更闻过雁”中“过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归来
C. 喜悦 -
诗中“结茅栽树”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 A. 奢华
B. 隐居
C. 忙碌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可将皇甫冉的《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但在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色,王维的诗更具山水意象的营造,而皇甫冉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与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