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时间: 2025-01-01 14:23:59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意思解释

折杨柳

作者: 杨炯 〔唐代〕


原文展示: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遥远无尽,征士远去再也无法归来的情景。秋天的容颜凋谢了翠绿的羽毛,离别的泪水损害了红润的面容。望着流星驿,心中思绪如飞往明月关。那藁砧(草砧)如今身在何处,唯有杨柳仍然可以攀折。


注释:

  • 边地: 边远地区,指战场或遥远的地方。
  • 征人: 征战的人,指征士或士兵。
  • 秋容: 秋天的景象或气息。
  • 翠羽: 指鸟类的羽毛,象征青春和美丽。
  • 别泪: 离别时流下的眼泪。
  • 损红颜: 指因离别而使容颜失色。
  • 流星驿: 可能指边塞的驿站,象征思念。
  • 明月关: 可能指月明之时,遥望的地方,寓意思乡之情。
  • 藁砧: 一种草制的砧板,用于切割,象征家乡的生活。
  • 杨柳: 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炯(650年-693年),字子华,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以情感细腻著称,尤其在边塞诗方面有较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盛世时期,边疆常有征战,诗人通过描绘征人的离去,表现对战乱和离别的深刻思考,传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折杨柳》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边塞诗,诗人在遥远的边疆,目睹征士离去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忧伤。诗的开头通过“边地遥无极”勾勒出一种广袤无垠的景象,给人以孤寂之感。接下来的“征人去不还”,则直接点出离别的痛苦,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生离死别。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两句描绘了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的凋零,秋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衰败,离别的泪水更是使人心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后面的“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则表现了诗人的思绪飞扬,虽然身在边疆,但心却向着远方的家乡和明月奔去,象征着对故土的深切向往和思念。

最后两句“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则是对故乡和生活的追忆,杨柳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承载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朦胧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典雅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战争、思乡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边地遥无极: 描绘边疆的辽阔与孤寂,营造出一种无尽的感觉。
  2. 征人去不还: 明确表达士兵出征后的归属感丧失。
  3. 秋容凋翠羽: 秋天的到来使美好事物凋零,象征时光流逝。
  4. 别泪损红颜: 离别之痛使人的容颜失去光彩。
  5. 望断流星驿: 目送士兵离去,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6. 心驰明月关: 心灵的归宿感向往着明亮的月光,象征故乡。
  7. 藁砧何处在: 对家乡生活的追忆,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8. 杨柳自堪攀: 杨柳作为思乡的象征,承载了对故土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 “秋容凋翠羽”比喻青春的逝去。
  • 拟人: “心驰明月关”赋予心灵以行动。
  • 对仗: 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边疆离别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战争带来痛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情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地: 代表离家远、孤独的环境。
  • 秋容: 象征衰败与时光流逝。
  • 流星驿: 代表思念与希望的象征。
  • 杨柳: 离别与思乡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征人”指的是谁?

    • A. 农民
    • B. 士兵
    • C. 商人
    • D. 学者
  2. “秋容凋翠羽”中的“翠羽”象征什么?

    • A. 生命活力
    • B. 离别
    • C. 美丽
    • D. 战争
  3. 诗中提到的“杨柳”主要象征什么?

    • A. 离别与思乡
    • B. 自由
    • C. 战斗
    • D. 美丽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比较杨炯的《折杨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杨炯更侧重于离别与思乡之情,而王之涣则更注重壮志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