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凑所画美人障子》
时间: 2025-01-01 11:4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爱尔含天姿,丹青有殊智。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意。西子不可见,千载无重还。空令浣沙态,犹在含毫间。一笑岂易得,双蛾如有情。窗风不举袖,但觉罗衣轻。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此中一见乱人目,只疑行到云阳台。
白话文翻译:
我爱那幅画中美人的姿态,画作中蕴含着独特的智慧。看似无间隙地展示了她的形象,但她的神韵更在形象之外。西施(西子)虽不可见,千年之后仍然无人能比拟。只是在浣沙的轻柔姿态中,仿佛她的神韵依然在画笔之间。一笑何其难得,她那双如蛾般的眉目似乎也充满情意。窗外的风轻轻拂动衣袖,我只觉那罗衣轻盈无比。华丽的堂前,翠色的帷幕在春风中摇曳,内阁的金屏在晨曦中敞开。此中一瞥,足以令人的目光迷乱,仿佛置身于云阳台之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爱尔”:爱你,指画中的美人。
- “丹青”:指绘画。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浣沙态”:浣沙是洗沙,形容轻柔的姿态。
- “双蛾”:形容眉毛,像蛾子一样细长。
典故解析:
- 西施:春秋时期的美女,以其美貌和智慧闻名,常被后世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云阳台: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和梦幻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逢辰,号景山,擅长五律与七律,诗歌风格清丽,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画作中的美人,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画作不仅是艺术的呈现,也是情感的寄托,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美的理想化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美人画作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美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篇即以“爱尔含天姿”引入,直接表达了对画中美人的欣赏,接着以“丹青有殊智”点明画作的艺术价值,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时所需的智慧与才能。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步揭示了美人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其蕴含的神韵与内涵。这里“西子不可见,千载无重还”体现了古代美人难以再现的历史感,仿佛在诉说着美的永恒与难以捕捉的特质。
在描绘美人姿态时,诗人使用了“浣沙态”和“双蛾如有情”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美人的外形,还传达了一种温柔的情感,仿佛她的神情透过画布感动着观众。结尾部分以“华堂翠幕春风来”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展现了生机与和谐,为整首诗增添了柔和的气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美的向往和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通过对美人画的细致观察,刘长卿将个人情感与艺术创作结合,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美学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尔含天姿”:表达对画中美人自然优雅的赞美。
- “丹青有殊智”:强调画作的艺术性,体现出画家的非凡才智。
- “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意”:形象虽已具,但其深层次的意蕴更为引人入胜。
- “西子不可见,千载无重还”:通过对比,表现出美人之美的独特与难以再现。
- “空令浣沙态,犹在含毫间”:形容美人的姿态轻柔,如同在水中浣沙,画中仍存其神韵。
- “一笑岂易得,双蛾如有情”:强调美人一笑之难,双眉似乎有情,使人心动。
- “窗风不举袖,但觉罗衣轻”:描绘窗外的景致,表现出轻盈的衣裳和温柔的春风。
- “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描写华丽的环境与春天的气息,增添了美的氛围。
- “此中一见乱人目,只疑行到云阳台”:最后一联总结,表达了看到这幅画作后的震撼与迷醉。
修辞手法:
- 比喻:“双蛾如有情”将美人的眉与情感相结合。
- 拟人:赋予画中美人情感与生命,使其生动。
- 对仗:“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人画作的描绘,展现了美的永恒与难以触及,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美人:代表美的理想,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丹青:象征艺术与创造力。
- 西子:代表古代绝世美人,传递出美的历史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王异
- B) 西施
- C) 貂蝉
- D) 王嫱
- 答案:B) 西施
-
诗中“窗风不举袖”的意思是?
- A) 风很大
- B) 风轻柔
- C) 风不再
- D) 风很冷
- 答案:B) 风轻柔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美的向往
- C) 对富贵的追求
- D) 对自然的热爱
- 答案:B) 对美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丽人行》
- 李白的《清平调》
诗词对比:
- 比较刘长卿的《观李凑所画美人障子》与杜甫的《丽人行》,两者均以美人为主题,但刘长卿更注重于细腻的情感与艺术的境界,而杜甫则更多地探讨了美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中国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