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末公感怀之作》
时间: 2025-01-08 23:46:3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和石末公感怀之作
作者: 刘基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凤去深林鹜在庭,
西风回首故山青。
杞人岌岌忧将殒,
楚国茫茫醉不醒。
自觉艰虞多错午,
谁怜耗斁祝宁丁。
金芝玉蕨甘如蜜,
岁晚吾从董五经。
白话文翻译:
凤鸟已去深林,野鸭却在庭院。
西风吹来,我回首望向故乡的青山。
杞国之人忧心忡忡,恐怕将要灭亡,
楚国却沉醉不醒,迷失在茫茫的酒海。
我自觉艰难困苦多如午时的蚊虫,
谁能怜惜我这衰老的身躯和消沉的心境?
金芝玉蕨的滋味如蜜般甘甜,
在岁末时节,我依然追随董仲舒的五经。
注释:
字词注释:
- 凤:指凤凰,象征高洁的灵魂或理想。
- 鹜:野鸭,象征平凡或世俗的生活。
- 杞人:杞国人,传说中因忧虑天会塌而忧愁的人,象征无谓的忧虑。
- 楚国:指古代的楚国,常用以代表繁华与沉醉。
- 金芝玉蕨:指珍贵的草药,象征美好的滋味和生活的享受。
典故解析:
-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形容无谓的忧虑。
- 董五经:指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代表了知识和学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士余,号靖节,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怀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基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国难当头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历史的回顾,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次韵和石末公感怀之作》是一首情感深邃、意境悠远的诗篇。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开篇“凤去深林鹜在庭”,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凤凰的离去象征着美好理想的消失,而野鸭的存在则显露了现实生活的平凡与琐碎。接下来的“西风回首故山青”,则是一种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西风吹拂,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对故乡青山绿水的眷恋。
“杞人岌岌忧将殒,楚国茫茫醉不醒”,这里引用了杞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相较于杞人的忧虑,楚国的沉醉则反映了社会的麻木与无知。后面的“自觉艰虞多错午,谁怜耗斁祝宁丁”,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孤独,质问世人对自己困境的漠视。
最后两句“金芝玉蕨甘如蜜,岁晚吾从董五经”,则转向对生活的反思与自我安慰,尽管生活艰辛,但仍然珍惜知识与文化的滋养,这一转折体现了诗人的坚定与理智。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与对社会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去深林鹜在庭:象征理想的失去与现实的庸俗。
- 西风回首故山青: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 杞人岌岌忧将殒:引用典故,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楚国茫茫醉不醒:描绘社会的麻木与沉醉。
- 自觉艰虞多错午:自我反思生活中的困苦与艰难。
- 谁怜耗斁祝宁丁:对外界的冷漠表示无奈与失落。
- 金芝玉蕨甘如蜜:描绘对珍贵事物的渴望与珍惜。
- 岁晚吾从董五经:总结个人追求与文化的坚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去”比喻理想的失落。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音韵和谐。
- 引用典故:通过杞人和楚国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文化与知识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理想与高尚。
- 鹜:平凡与世俗。
- 西风:岁月流逝与变化。
- 金芝玉蕨:珍贵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凤去”象征什么?
- A. 理想的失去
- B. 现实的存在
- C. 自然的变迁
-
“杞人岌岌忧将殒”引用了哪个典故?
- A. 聊斋志异
- B. 列子
- C. 庄子
-
诗中提到的“金芝玉蕨”象征着什么?
- A. 贫困
- B. 珍贵的事物
- C. 社会的繁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壮阔自然的赞美。
- 李白的《将进酒》:更注重个人情感的释放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刘基传》
- 《中国古典诗歌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