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2:44:00

候火起雕城,尘沙拥战声。

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落滹沱浅,秋深太白明。

嫖姚方虎视,不觉说添兵。

意思解释

从军行三首 其三

原文展示

候火起雕城,尘沙拥战声。
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落滹沱浅,秋深太白明。
嫖姚方虎视,不觉说添兵。

白话文翻译

在雕城的地方,烽火已经点燃,尘土飞扬中传来战斗的声音。游军隐藏了汉朝的旗帜,降骑与边疆民族交流情感。霜降落在滹沱水面上,秋天深了,太白山的光辉依然明亮。嫖姚(敌军首领)像老虎一样盯着我们,不知不觉中又增添了军队。

注释

  • 候火:烽火信号,通常用以传递战争信息。
  • 雕城:指城池,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城市名。
  • 游军:指暂时驻扎的军队。
  • 汉帜:汉朝的旗帜,象征汉朝的军队。
  • 降骑:投降的骑兵。
  • 蕃情:与外族的关系或情感。
  • 滹沱:指滹沱河,可能是地名。
  • 嫖姚:指敌军首领,可能是某位历史人物。
  • 虎视:形容敌人盯着自己,像老虎一样凶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约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出豪迈的气概和深厚的军旅情怀。李约的诗风格简练而生动,常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故国的热爱。

创作背景

《从军行三首》是李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唐代的边疆战争与军事生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军事行动和对外战争有关,表达了士兵在战场上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从军行三首 其三》通过描绘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士兵的心理状态,展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对故土的思念。首联“候火起雕城,尘沙拥战声”描绘了战斗即将开始的情景,烽火点燃,尘土飞扬,仿佛能感受到战斗的压迫感。接着,诗人提到“游军藏汉帜”,暗示战争中的身份认同与国家的情感,降骑的出现则体现了战争中的复杂人际和民族关系。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句“霜落滹沱浅,秋深太白明”则转为一种静谧的对比,战斗的喧嚣与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士兵们在战斗中的无奈与孤独。最后一句“嫖姚方虎视,不觉说添兵”则进一步突显了战争的紧迫与危险,象征着敌人在虎视眈眈,士兵的心态也因此变得愈加紧张。

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节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们的无奈,深刻地反映了士兵在战场上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候火起雕城:烽火的点燃预示着战争的爆发,雕城象征着古代的城池。
  2. 尘沙拥战声:尘土飞扬,战斗的声音传来,给人以紧迫感。
  3. 游军藏汉帜:游军隐秘地收起汉朝的旗帜,表明对身份的隐藏。
  4. 降骑说蕃情:降骑与边疆民族的交流,展示了战争中的复杂情感。
  5. 霜落滹沱浅:自然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推移,霜降象征着寒冷和凋零。
  6. 秋深太白明:秋天的深沉与太白山的明亮形成对比,突显了士兵的孤独感。
  7. 嫖姚方虎视:敌军首领的威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紧迫。
  8. 不觉说添兵:对敌增兵的忧虑,表达了士兵们的紧张心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霜落滹沱浅,秋深太白明”。
  • 比喻:将嫖姚比作虎,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其威胁性。
  • 意象:通过“烽火”、“尘沙”、“霜落”等意象,营造战争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战争展开,表现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紧张情绪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警觉。
  • 尘沙:代表战争带来的混乱。
  • :象征寒冷与凋零,暗示战争带来的痛苦。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 虎视:形容敌人的威胁与紧迫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候火起雕城”中的“候火”指的是什么?

    • A. 烽火
    • B. 烟火
    • C. 篝火
  2. 诗中提到的“游军”指的是:

    • A. 常驻军队
    • B. 暂时驻扎的军队
    • C. 撤退的军队
  3. “嫖姚方虎视”中的“嫖姚”指的是:

    • A. 一位友军首领
    • B. 敌军首领
    • C. 一位历史名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燕歌行》
  • 李白的《子夜吴歌》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同样主题表现出边塞的壮丽与战争的悲壮,情感更为激昂。
  • 高适《燕歌行》:表达了对士兵生活的细腻描绘,情感更为温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约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