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时间: 2025-01-01 13:5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作者:李约(唐代)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战斗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感慨。画面中,戍楼高耸,鹰在塞外翱翔,长途跋涉的士兵常常要计算日子,写信回家。边境的生活让人失去了再见的希望,频繁的烽火与战斗让人心生惆怅。营地的柳树在烟雾中迷蒙,关口的榆树在春雪中显得孤寂。边城中多是老将,归乡的人少之又少。战斗的惨烈使得士兵们屡屡牺牲,年复一年,边境的尘土愈积愈厚。雕城的烽火时常点燃,战斗的声音伴随着尘土飞扬。游军在暗中藏匿汉旗,降骑则向敌人表明情义。霜降的时候,滮池显得格外浅薄,秋深时,太白山的月光却愈加明亮。嫖姚的虎视眈眈,不觉中请求增兵,形势愈发紧张。
注释
字词注释:
- 乌垒:指戍楼,形容士兵驻守的地方。
- 鹰姿:形容鹰的英姿,象征勇猛。
- 栅高三面斗:指营地四周的栅栏,表示防御工事的坚固。
- 烽:烽火,古代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
典故解析:
- 雕城:指边境的军事重地,常常是战斗的前线。
- 汉帜:古代汉族的旗帜,象征着汉族的团结与抵抗外敌的精神。
- 太白:指太白山,古代文人常常用以象征高洁与清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约,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仕途较为顺利。他的诗歌以描绘战争、边塞生活而著称,充满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边塞,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士兵的苦闷生活,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
诗歌鉴赏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是李约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描绘,诗中展现了士兵的艰难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即以“乌垒天西戍”引入,画面引人入胜,表现出戍楼的威严与士兵的勇猛。诗中“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一句,传达出士兵在漫漫长路中对时间的敏感和对家的思念。
随着诗句的深入,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孤独与无助愈发明显,尤其是“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表现了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诗中多次提到的“烽火”与“箭尽”则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频繁,营地的环境描写如“营柳和烟暮”让人感受到边境的萧条与战斗的紧迫。
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展现出士兵在边疆的无奈与孤独,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看图闲教阵:士兵在战斗前的准备,似乎是在审视战局。
- 画地静论边:在静谧的环境中讨论边境的安全。
- 乌垒天西戍:描绘戍楼的壮观,象征守卫家国的决心。
- 鹰姿塞上川:鹰在空中飞翔,象征着勇敢与力量。
- 路长须算日:漫长的征途让人对时间敏感。
- 书远每题年:写信回家时常提到的年岁,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 无复生还望:表达出对生还的渺茫希望。
- 翻思未别前:再思未曾离开时的情景,情感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鹰姿”比喻勇猛。
- 对仗:如“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围绕战争与思乡的主题展开,表现了士兵在边疆的苦闷与对生存的渴望,传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垒:象征防御与坚固。
- 鹰姿:象征勇敢与力量。
- 烽火:象征战争与警报。
- 柳:象征柔弱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垒”指的是什么? A. 山脉
B. 军营
C. 田地
答案:B -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了士兵的孤独? A. 烽火
B. 鹰姿
C. 柳
答案:C -
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 A. 热衷
B. 无奈与思考
C. 忽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出塞》与《从军行》均反映了边塞生活,但《出塞》更强调了边疆的壮丽与英勇,而《从军行》则更侧重于士兵的内心世界与思乡之情,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解读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