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
未逢赓载人,此道终寂寞。
有虞今已殁,来者谁为托。
朗咏豁心胸,笔与泪俱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写诗没有知音,写诗还不如不写。没有遇到能够承接诗句的人,这条路终究是寂寞的。有虞氏已经灭亡,后人又将依靠谁呢?我高声吟唱,心胸开阔,然而笔下却是泪水涟涟。
注释
字词注释:
- 知音:懂得自己诗歌的人。
- 赓载:承接和传承。
- 有虞:指有虞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后指代一个已经消亡的历史时代。
- 朗咏:高声吟唱。
- 豁心胸:开阔心胸。
典故解析:
- 有虞氏:传说中有虞氏是古代部落,代表着一个消逝的时代,象征着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感怀和抒情见长,擅长通过忧伤的情感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一个诗人对自身创作孤独感的深思之中,反映了唐代盛行的诗歌创作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挣扎。诗人希望能够找到知音,却又感叹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寂寞。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创作孤独的深刻感悟。开头“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直接表明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无奈与失落。他认为,若没有能够理解自己作品的人,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接着,诗人提到未逢赓载人,表明诗歌的传承需要有心人,而自己却没有遇到这样的知音,因此感到孤寂。诗中提到的“有虞今已殁”,则是对历史的感慨,表明人类的繁荣与衰落都是短暂的。最后,诗人在朗咏中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与无奈,尽管心胸开阔,泪水却依然流下,表明了他内心的深切感情与对往事的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作诗无知音:写诗没有懂得的人。
- 作不如不作:写诗还不如不写。
- 未逢赓载人:没有遇到能够承接的人。
- 此道终寂寞:这条路最终是孤独的。
- 有虞今已殁:有虞氏如今已灭亡。
- 来者谁为托:后人又将依靠谁呢?
- 朗咏豁心胸:高声吟唱,心胸开阔。
- 笔与泪俱落:然而笔下却流下泪水。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对比与排比的手法,通过对“作诗”与“无知音”的对比,以及“朗咏”与“泪落”的排比,强化了主题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身情感的深刻剖析,传递出对生命短暂与情感难以寄托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知音:象征着理解与共鸣。
- 赓载:代表着传承与延续。
- 有虞:象征着历史的兴衰。
- 泪:表达内心的悲伤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认为写诗的意义是什么?
- A. 为了名声
- B. 为了传承
- C. 为了表达情感
- D. 为了交朋友
-
“有虞今已殁”中的“有虞”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国家
- B. 一个部落
- C. 一个历史人物
- D. 一个神话
-
诗中的“泪与笔俱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愤怒
- C. 伤感
- D. 疲惫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叉的作品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王维的诗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慨,不过其语调较为乐观,而刘叉则更多地反映出对知音缺乏的无奈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