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9:00: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三
毕竟还他,晓风残月,正好惺惺。
看太白占星,显开玉色,黄钟应律,敲作金声。
揖让筵终,征诛局罢,渠不增加汝不轻。
堪爱处,为元龟受灼,枯槁皆灵。
西园片片落英。也妆点东风媚晚晴。
任血洒虞兮,原非战罪,肠回康了,不碍文名。
万石洪钟,一丝残纽,止此冰霜骨几茎。
夫谁暇,怨华亭鹤唳,蜀道淋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首先以“晓风残月”描绘出一种清冷的意境,强调自然界的静谧与和谐;接着提到“太白占星”,意指李白的才华与命运,暗示其艺术成就和理想。诗中提及的“黄钟应律,敲作金声”,既是对音乐的赞美,也象征着和谐的社会秩序。接下来提到的“征诛局罢”,暗示着政治斗争的结束,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织,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望。
注释
- 晓风残月:形容清晨的微风和残留的月亮,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太白:指唐代诗人李白,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个性著称。
- 黄钟:古代音乐的标准音调,象征着和谐与秩序。
- 元龟:可能指代古代的吉祥物,意味着稳重与长寿。
- 虞兮:指虞山,古代的一个名山,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诗人,曾任官职,因其反清复明的志向而遭受磨难。王夫之的诗歌风格沉郁、深刻,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充满忧虑,同时又渴望和平与安宁,反映了他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其三》是王夫之对历史和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历史命运的交织感受。开篇的“晓风残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环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沉静与反思。接着提到的“太白占星”,引发读者对李白的才华与命运的回忆,诗人用李白的形象引入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与思考。
在表达对政治局势的看法时,诗中提到“征诛局罢”,暗示了对权力斗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政治上的思考与自然意象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深邃而富有层次感。同时,诗中反复提到的音乐意象,如“黄钟应律,敲作金声”,不仅是对艺术的赞美,更象征着理想社会的和谐。
整首诗情感深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王夫之对现实的关照与哲思,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毕竟还他:归根到底,还是要归还给历史。
- 晓风残月:清晨的微风和残留的月光,营造清幽的意境。
- 看太白占星:提到李白,暗示其才华与命运的思考。
- 显开玉色,黄钟应律,敲作金声:音乐的和谐象征着理想社会的美好。
- 揖让筵终,征诛局罢:政治斗争的结束,强调社会的安宁。
- 渠不增加汝不轻:有些人不愿意增加负担,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 堪爱处,为元龟受灼,枯槁皆灵:对理想与美好事物的渴望。
- 西园片片落英:描绘自然之美,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任血洒虞兮,原非战罪: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强调战争的无辜。
- 万石洪钟,一丝残纽:象征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脆弱。
- 夫谁暇,怨华亭鹤唳,蜀道淋铃: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晓风残月”与“黄钟应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音乐与社会和谐相联系,诗意盎然。
- 拟人: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使得诗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个人与历史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风:象征宁静与清新,表达人内心的平和。
- 残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太白:代表才华与理想,激励人们追求卓越。
- 黄钟:象征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美德。
- 落英:象征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晓风残月”中的“晓风”主要指什么?
- A. 清晨的微风
- B. 晚上的凉风
- C. 暴风雨的前兆
-
诗中提到的“太白”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李白
-
“黄钟应律,敲作金声”中,黄钟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和谐与秩序
- C. 战争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王夫之的《沁园春 其三》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杜甫更侧重于战乱带来的苦痛,而王夫之则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求理想的安宁。两者在情感的深度与历史的厚度上相互辉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夫之诗文集》
- 《明清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歌选》
这些书籍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背景知识和诗歌赏析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