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下第归江州》

时间: 2025-01-14 20:30:46

名高不俟召,操赋献君门。

偶屈应缘数,他人尽为冤。

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

归去无劳久,知音待更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人下第归江州
名高不俟召,操赋献君门。
偶屈应缘数,他人尽为冤。
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
归去无劳久,知音待更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下第归乡的送别。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不需要等待召唤,应该主动向君主献上自己的才能。偶然被命运所屈服,许多人都受到了冤屈。新春时节,行走在城外的道路上,昔日隐居的水边村庄映入眼帘。归去之后无需久待,知音再聚时可以更深入地交流。

注释:

  • 名高不俟召:名声高,不必等待召唤。强调才华不应被埋没。
  • 操赋献君门:写作才能应该主动献给国君,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 偶屈应缘数:偶尔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指命运的无常。
  • 他人尽为冤:他人都遭受到冤屈,反映社会的不公。
  • 新春城外路:新春时节,走在城外的道路上,象征着新的开始。
  • 旧隐水边村:回忆过去在水边的隐居生活,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 归去无劳久:回归故乡后不用再劳累,暗示对家乡的向往。
  • 知音待更论:期待与知音的再聚,表达对朋友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彬,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力。许彬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朋友落第后返回故乡的情景,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许多有才之士承受压力,诗人以此作品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才华的重视与命运的无常。

诗歌鉴赏:

《送人下第归江州》是一首充满感情与哲思的诗作。开头两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才华的自信与对现实的无奈。古代科举制度赋予了士人以希望,但也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失落。许彬通过“名高不俟召”来表达对个人才华的自豪,但随即又提到“偶屈应缘数”,这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掌控。

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走在城外的路上,回忆着旧日隐居的生活,清新自然的意象让人感到亲切。这样的对比不仅显示了心境的变化,也反映了对自由、乡土的向往。在归乡的期待中,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显得尤为真切。最后一句“知音待更论”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知音再聚的期待与渴望,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既有对命运的无奈,也有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风范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名高不俟召:表达对个人才华的自信。
  2. 操赋献君门:才华应主动献给国君,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3. 偶屈应缘数:命运的变化让人屈服,反映社会的不公。
  4. 他人尽为冤:他人的冤屈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5. 新春城外路:春天的路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6. 旧隐水边村:回忆隐居的生活,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7. 归去无劳久:回归故乡后无须劳累,暗示向往闲适的生活。
  8. 知音待更论:期待与知音的交流,体现对友情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名高不俟召,操赋献君门”,对仗工整。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意象:如“新春”、“水边村”等意象,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个人才华与社会现实的思考,情感基调中既有无奈,也有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春:象征希望与新生,暗示新的开始。
  • 水边村:故乡的象征,表现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知音:象征深厚的友情,体现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归乡是在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的主题主要是表达: A. 对国家的忠诚
    B. 对朋友的关心与期待
    C. 对命运的无奈
    D. 以上都是

  3. 诗中哪个意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 A. 名高不俟召
    B. 新春城外路
    C. 旧隐水边村
    D. 知音待更论

答案

  1. A
  2. D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与祝福,但侧重于对未来的展望。
  • 李白的《送友人》则更加强调了友情的深厚与离别的伤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