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时间: 2025-01-06 09:4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
作者: 于鹄 〔唐代〕
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
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
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
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
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
观兵登古戍,斩将对双旌。
分阵瞻山势,潜兵制马鸣。
如今青史上,已有灭胡名。
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
乘月调新马,防秋置远营。
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
度水逢胡说,沙阴有伏兵。
白话文翻译:
在葱岭的秋尘中升起,整个军队朝着月支出发。
山川引导着行军的队列,边疆的汉族与异族齐列旗帜。
转战之后,疲惫的士兵越来越少,孤城外的救援也显得缓慢。
边疆的人们遇到了盛世,却看不到和平的时光。
微雪中,军队即将出发,吹响的号角在天未亮时响起。
观兵的将领登上古戍,斩将的场面在双旗面前重现。
分阵中瞻望山势,潜伏的士兵控制着马鸣。
如今青史上,已经有了消灭胡人的功名。
单于骄傲地喜欢打猎,放火焚烧军城。
在月光下调动新马,准备秋天的远营。
空山中红色戟影摇曳,寒冷的沙砾中发出铁衣的声音。
渡水时遇到胡人的消息,沙阴地区有埋伏的敌军。
注释:
- 葱岭:指的是山脉,这里可能指代边疆地区。
- 月支:古代对月支地区的称谓,可能与边塞军事活动有关。
- 蕃汉:指的是边疆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对比。
- 偃戈:和平的象征,意指停止战争。
- 朱戟:古代用来战斗的红色戟,象征战争。
- 单于:匈奴的统治者,代表了北方的敌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具有浓厚的边塞诗风格。
创作背景:
《出塞》写于唐代,是在对外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士兵的艰苦与边疆的紧张局势。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观和军事活动,表达了对战斗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出塞》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体现了唐代边疆的战争状态和士兵的艰辛。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紧凑的节奏,营造了紧张激烈的军事氛围。开篇即以“葱岭秋尘起”引入,描绘出秋季的边疆景象,随后“全军取月支”则直接抒发出出征的决心与无畏。诗中多次提到“孤城”,呈现出孤立无援的悲凉感,进一步加强了战争的残酷。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战争的准备和敌人的威胁。“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一句,展现了士兵们在寒冷环境中出征的情景,传达出一种沉重的使命感。最后几句通过“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描绘了战场的肃杀气氛,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边塞的自然风貌,也反映了士兵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时代的印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在秋天的葱岭,尘土飞扬,整个军队向月支进发。
- 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山川地形引导着军队的阵列,边疆的汉族和异族都在列旗。
- 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经过多次战斗,疲惫的士兵已经不多,孤城外的救援显得缓慢。
- 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边疆的人们虽然遇到了盛世,却看不到和平的时光。
- 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在微雪中,军队即将出发,号角在天未亮时吹响。
- 观兵登古戍,斩将对双旌:观兵的将领登上古戍,斩将的场面在双旗前重现。
- 分阵瞻山势,潜兵制马鸣:分阵中观望山势,潜伏的士兵控制着马的鸣叫。
- 如今青史上,已有灭胡名:如今在青史上,已经留下了消灭胡人的功名。
- 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单于骄傲地喜欢打猎,放火焚烧军城。
- 乘月调新马,防秋置远营:在月光下调动新马,准备秋天的远营。
- 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空山中红色戟影摇曳,寒冷的沙砾中发出铁衣的声音。
- 度水逢胡说,沙阴有伏兵:渡水时遇到胡人的消息,沙阴地方有埋伏的敌军。
修辞手法:
- 对比:如“边汉列旌旗”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对立。
- 意象:如“朱戟影”和“铁衣声”塑造了战争的氛围。
- 排比:多次使用的“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加深了敌人的残暴形象。
主题思想: 全诗反映了边疆战争的艰辛与士兵的无奈,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厌恶,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厚重感。
意象分析:
- 葱岭:象征广袤的边疆,暗示着战争的地点。
- 孤城:代表着孤立无援的状态,体现出士兵的苦闷。
- 朱戟:象征着战争与战斗的残酷。
- 微雪:寓意着严寒与艰难的出征环境。
- 马鸣:象征着战争的紧迫感与士兵的焦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出塞》的作者是?
A. 李白
B. 于鹄
C. 王维 -
诗中提到的“孤城”主要是指?
A. 一座战斗中的城池
B. 和平时期的城池
C. 边疆的民居 -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边疆的美丽风光
B. 战争的艰辛与士兵的无奈
C. 和平时期的生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昌龄《出塞二首》
诗词对比:
- 于鹄的《出塞》与王昌龄的《出塞二首》都描绘了边塞的战争景象,但于鹄的作品更加强调了士兵的苦楚与边疆的孤独,而王昌龄则更多地赞美了边疆的壮丽风光与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边塞诗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