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4 18:08:00意思解释
出塞曲二首 其二
作者: 孙伟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军人莫采芑,佳人莫梦兰。
采芑地不生,梦兰徵验难。
即戎有简书,内私置若干。
城边戈可枕,塞上雪可餐。
寄衣是何日,缩肉且忍寒。
烽火时一红,泪落山鬼间。
重气自轻生,而暇忧摧残。
君看交河水,万马饮不乾。
愿河向东流,东流近长安。
白话文翻译:
不要让军人去采摘野菜,也不要让美人做兰花的梦。
野菜生长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兰花的梦也难以见到结果。
即使在戎地有书信,私下里也藏了不少。
城边的矛可以用作枕头,边塞的雪可以当作食物。
寄送衣物的日子是什么时候,瘦肉也只能忍受寒冷。
烽火一旦燃起,泪水便落在山鬼之间。
重气自轻生,而我却无暇忧虑被摧残。
你看交河的水,万马都喝不干。
我希望河水向东流,流向更近长安的地方。
注释:
- 芑: 一种野菜,象征平民生活。
- 兰: 兰花,象征高雅和美好。
- 戎: 指边疆的军队。
- 烽火: 战争的信号,象征战乱。
- 交河: 古代的一条河流,这里象征着边境和希望的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伟,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反映战争、边境生活和人民疾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时期,正值边疆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描绘军人和民众的生活,表现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出塞曲二首 其二》通过对军人和佳人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前两句便明确了战争对生活的摧毁:军人不能再去采摘生活的野菜,佳人也无法再做美好的梦。诗人用“采芑”和“梦兰”这两个意象,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景,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使得这些美好的事物无法实现。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边疆的环境和士兵的艰难生活:城边的戈可以枕,塞上的雪可以餐,生动地呈现了士兵在战事中的困境和无奈。诗人对寄衣的期待和对寒冷的忍耐,反映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温暖生活的渴望。
最后几句则是对未来的期许,愿河水向东流,象征着希望与和平的到来。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军人莫采芑,佳人莫梦兰: 军人和佳人的生活被战争破坏。
- 采芑地不生,梦兰徵验难: 生活的苦难与梦想的失落。
- 即戎有简书,内私置若干: 战争中书信的传递却隐含着秘密与忧虑。
- 城边戈可枕,塞上雪可餐: 边塞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 寄衣是何日,缩肉且忍寒: 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忍耐。
- 烽火时一红,泪落山鬼间: 战争引发的痛苦与泪水。
- 重气自轻生,而暇忧摧残: 对生命的无奈与忧虑。
- 君看交河水,万马饮不乾: 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 愿河向东流,东流近长安: 期待和平与美好的归宿。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中的“采芑”与“梦兰”、“戈可枕”与“雪可餐”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芑与兰象征着生活的平淡与美好,河水则象征希望与未来。
-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苦痛,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芑: 象征普通人的生活与挣扎。
- 兰: 代表高尚的理想与美好愿望。
- 烽火: 象征战争的残酷与不安。
- 交河水: 象征希望与未来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芑”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普通人的生活
C. 美好愿望
D. 自由 -
诗中“愿河向东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战争的无奈
D. 对生命的反思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岳飞的《满江红》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 通过描绘壮阔的山河,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
- 岳飞《满江红》: 通过激昂的情感,表达了对抗敌与恢复国家的强烈愿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代边塞诗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