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7 21:00:11

古谚船胥口,无风亦自行。

云来山觉润,鱼见水知清。

乌石关谁凿,桐君庐几楹。

襄阳少耆旧,谁为续图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谚船胥口,无风亦自行。
云来山觉润,鱼见水知清。
乌石关谁凿,桐君庐几楹。
襄阳少耆旧,谁为续图经。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谚语说,船只在胥口(船的出入口)即使没有风也能自行行驶。
云彩飘来时,山间的景色显得更湿润;鱼儿在水中游动,才知道水是多么清澈。
乌石关是谁开凿的呢?桐君庐又有几根梁柱?
襄阳这地方老一辈的人少了,谁来续写这地方的历史和传承呢?

注释:

字词注释:

  1. 船胥口:船只进出的地方,指船口。
  2. 自行:自我行驶,意指不需要外力。
  3. 云来:云彩的到来。
  4. 山觉润:山的景色显得湿润。
  5. 鱼见水知清:鱼儿在水中才能感知水的清澈。
  6. 乌石关:地名,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个重要的关口。
  7. 桐君庐:桐君庐是一个著名的道教胜地,这里指的是其建筑。
  8. 少耆旧:老年人少了,指年长的人不多。
  9. 续图经:续写历史或传承文化。

典故解析:

  • “船胥口”:反映了古代水上交通的便利。
  • “云来山觉润”: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 “乌石关”“桐君庐”:均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引用,体现地域文化的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童佩,明代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题,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溪行二首 其二》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古谚船胥口,无风亦自行”引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暗含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云来山觉润,鱼见水知清”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和谐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里的“鱼见水知清”更是引发人们对清澈水源的珍视,暗示着对纯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乌石关谁凿,桐君庐几楹”则引出历史的沉重感,乌石关象征着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而桐君庐的几根梁柱则让人思考古代文明的传承与保护。最后一联“襄阳少耆旧,谁为续图经”正是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谚船胥口,无风亦自行。
    通过谚语引入,强调自然力量的普遍性,暗示人生的顺应与变化。

  2. 云来山觉润,鱼见水知清。
    通过云、山、鱼的描写,体现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感知。

  3. 乌石关谁凿,桐君庐几楹。
    提问式的表达,引发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象征着人类智慧与工艺的遗留。

  4. 襄阳少耆旧,谁为续图经。
    感叹社会变迁与历史传承的困境,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见水知清”,借用鱼的感知比喻人对环境的敏感。
  • 拟人:如“云来山觉润”,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表现了诗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生命的旅程与自然的力量。
  2. :变化与流动,象征着时光与生命的无常。
  3. :生命的纯净与对环境的感知。
  4. 乌石关:历史的标志,象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5. 桐君庐:文化与信仰的象征,代表着对传统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船胥口”指的是哪里?
    A. 船的出入口
    B. 河流的尽头
    C. 湖泊的中心
    D. 海洋的边缘

  2. “云来山觉润”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大自然的赞美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3. 诗中提到的“乌石关”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人类的智慧与劳动
    C. 生命的脆弱
    D. 文化的消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比较《江雪》与《溪行二首 其二》: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观,但《江雪》更注重孤独与寒冷的情感,而《溪行二首 其二》则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思考,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传统的双重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