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转闻鸣泉,林疏渲苍藓。
䔩洁来潺湲,凝光散清浅。
未知适所从,空山漫流衍。
白话文翻译:
溪水蜿蜒流转,传来泉水的鸣响;
树林稀疏,映照出青色的苔藓。
泉水清澈,潺潺而来,凝聚的光芒映散在清浅的水面上。
不知道这泉水从何而来,空山之中,水流漫延不息。
注释:
- 溪转:溪水的流转,形容溪流的蜿蜒。
- 鸣泉:泉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 渲:照耀、映照。
- 苍藓:青色的苔藓,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 䔩洁:形容水的清澈、洁净。
- 潺湲:形容水流细小而连续的声音。
- 凝光:光线在水面上凝聚。
- 清浅:水浅而清澈。
- 适所从:泉水来源的不确定。
- 空山:空旷的山林。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明显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幽静环境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全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脱俗、自然真实著称,常表现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郑辕、薛晏游玩枋口时,环境清幽,泉水潺潺,引发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重视山水游历的风尚。
诗歌鉴赏:
《与郑辕薛晏游枋口同赋三韵诗 蒙泉》是崔全素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中通过对溪水、鸣泉、树木、苔藓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首句“溪转闻鸣泉”以听觉引入,溪水蜿蜒流淌,似乎可以听到水声的轻快,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接着的“林疏渲苍藓”则通过视觉呈现出林间的幽静与青翠,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的感受,尤其是“䔩洁来潺湲”,不仅描绘出泉水的清澈,更通过“凝光散清浅”展现出光影与水面的交相辉映,意象生动而富有诗意。最后两句“未知适所从,空山漫流衍”则引发读者对自然源头的思考,诗人在幽静的山中独自感受着水流的悠远,仿佛在思索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整首诗不仅呈现出自然的美,更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转闻鸣泉:溪流蜿蜒而过,耳边响起泉水的鸣响,生动描绘出自然的音景。
- 林疏渲苍藓:树林稀疏,阳光透过树叶洒落,照耀着青色的苔藓,展示出宁静的气氛。
- 䔩洁来潺湲:清澈的泉水涌流而来,水声潺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凝光散清浅:水面上光线凝聚,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水流清浅而明净。
- 未知适所从:不知这泉水从何而来,表达了对自然源头的好奇。
- 空山漫流衍:在空旷的山林中,水流不断延续,给人一种悠远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鸣泉”形容泉水的声音,生动形象。
- 拟人:水流被赋予了生命,潺潺而行,似乎在诉说。
- 对仗:如“溪转”与“鸣泉”,形成呼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延续。
- 鸣泉:代表自然的和谐与安宁。
- 苍藓: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生命的顽强。
- 空山:象征宁静与无拘无束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主要景象是?
- A. 山峰
- B. 溪水与泉水
- C. 花草树木
-
“未知适所从”表达了哪种情感?
- A. 好奇
- B. 失落
- C. 喜悦
-
诗中的“苍藓”主要指?
- A. 绿色植物
- B. 干枯的树木
- C. 河流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但更侧重于孤独的情感;而崔全素的《蒙泉》则更加关注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流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