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九华山》
时间: 2025-01-16 22:2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九华山
作者: 林滋 〔唐代〕
兹山突出何怪奇,上有万状无凡姿。
大者嶙峋若奔兕,小者嵬如婴儿。
玉柱金茎相拄枝,干空逾碧势参差。
虚中始讶巨灵擘,陡处乍惊愚叟移。
萝烟石月相蔽亏,天风袅袅猿咿咿。
龙潭万古喷飞溜,虎穴几人能得窥?
吁予比年爱灵境,到此始觉魂神驰。
如何独得百丈索,直上高峰抛俗羁。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真是奇特,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非凡姿态。
大的山峰像奔跑的野牛,小的山丘则像婴儿般娇小。
玉石的柱子和金色的茎相互支撑,树干与空中蓝天的层次交错。
在空灵之中,我惊讶于巨灵的开辟,陡峭处让我惊愕得像个愚蠢的老人移动。
烟雾缭绕,石头和月亮相互遮蔽,天风轻轻吹拂,猿猴发出呜咽声。
龙潭万古喷涌而出,虎穴里几人能得以窥见?
唉,我年复一年喜爱这种灵秀的境地,直到此地才觉得精神恍惚。
如何才能独自得到那百丈的索子,直上高峰抛掉世俗的羁绊。
注释
- 何怪奇: 多么奇特。
- 嶙峋: 山峰高耸、尖锐。
- 奔兕: 指奔跑的野牛,形容大山的雄姿。
- 婴儿: 比喻小山的娇小可爱。
- 玉柱金茎: 形容山中树木的美丽。
- 虚中始讶: 在虚无中开始惊讶。
- 巨灵擘: 巨灵指山的形态变化。
- 萝烟石月: 指山中植物和月光的交融。
- 龙潭万古: 形容龙潭深邃的古老。
- 虎穴: 形容山中险峻之处。
- 百丈索: 比喻通往高峰的途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山水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常抒发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林滋游历九华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惊叹与对世俗的超脱。九华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诗人在此感受到灵秀之气,心灵得以升华。
诗歌鉴赏
《望九华山》是一首充满自然美与哲理思考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九华山的无限热爱与敬畏。诗中描绘的山峰,或嶙峋挺拔,或如婴儿般娇小,生动展现了山的多样性与奇特之美。前两句便以“何怪奇”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紧接着诗人用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山的生命力与独特形态。
在语言上,林滋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如“玉柱金茎相拄枝”,“龙潭万古喷飞溜”等,形象地描绘出九华山的壮丽与灵动。诗中“吁予比年爱灵境”一句,更是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似乎在寻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地。
整首诗通过对九华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山的高耸与幽深象征着人生的追求与超越,诗人希望抛开世俗的羁绊,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兹山突出何怪奇: 这座山的奇特让人惊叹。
- 上有万状无凡姿: 山上有千姿百态的非凡景象。
- 大者嶙峋若奔兕: 大的山峰像奔跑的野牛,形象生动。
- 小者嵬如婴儿: 小山则像婴儿般娇小可爱,形成鲜明对比。
- 玉柱金茎相拄枝: 形容山中树木的美丽,给人以视觉享受。
- 干空逾碧势参差: 树干与天空的层次感交错,展现出空间的极致。
修辞手法:
- 比喻: “大者嶙峋若奔兕”,将山比作野牛,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 “虚中始讶巨灵擘”,赋予山灵性,表现出自然的神秘。
- 对仗: “龙潭万古喷飞溜,虎穴几人能得窥”,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通过对九华山的描绘,表达了对灵秀境地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华山: 象征自然之美与灵性所在。
- 龙潭: 代表深邃与神秘,隐喻人生的未知。
- 虎穴: 形容险峻,象征人生的挑战。
- 萝烟石月: 体现自然的和谐美,象征诗人的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大者嶙峋若奔兕”中的“大者”指的是: A. 小山
B. 大山
C. 河流 -
诗人表达的心情主要是: A. 对世俗的留恋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超脱
C. 对人际关系的烦恼 -
诗中“龙潭万古喷飞溜”指的是: A. 一条长河
B. 深邃的潭水
C. 一座山峰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描绘自然之美,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李白《庐山谣》: 通过山水描写反映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林滋的《望九华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林滋更强调奇特的山形与灵秀的境地,而王维则更注重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宁静。两者都展现了不同风格的山水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