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入潼关》

时间: 2024-12-29 18:48:02

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

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

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

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

是节岁穷纪,关树荡凉飔.仙露含灵掌,瑞鼎照川湄。

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入潼关
——许敬宗

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
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
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
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
是节岁穷纪,关树荡凉飔仙露含灵掌,瑞鼎照川湄。
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

白话文翻译

在晨曦的车辙上,跟随着太阳的轨道,星星排列如同引导着翠绿的旗帜。
穿越潼关,万乘的车队蜿蜒而行,沿河而上,六军的光辉照耀四方。
前面的旌旗覆盖了陆地和海洋,后面的骑兵则从四面八方涌来。
气势已超越了地球的轴心,威风已盛于天机之上。
这个时节正值岁末年初,关外的树木在凉风中摇曳,仙露滋润着灵掌,瑞鼎则映照着河川的边缘。
在这样的情景中,我高兴地向前眺望,吟唱着走入京畿的壮丽景象。

注释

  1. 曦驭:曦,指清晨的阳光;驭,驾驭。合起来指在晨光中驾车。
  2. 黄道:古代天文学中,黄道是太阳、月亮和行星运行的轨道。
  3. 万乘:形容庞大的车队或军队。
  4. 六师:指六军,古代对军队的称谓。
  5. 通伊:通,通行;伊,指伊川,指道路。
  6. 势逾回地轴:势,气势;回地轴,指地球的自转轴。意指气势之盛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敬宗,唐代诗人,字子云,官至太宗时的太常博士,以诗名扬,作品多以咏物、抒怀见长,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富强,战事频繁,诗人乘车入京,感慨时局,抒发壮志豪情。

诗歌鉴赏

《奉和入潼关》是一首描绘唐代盛世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晨曦中的车队和军队,展现了一个气势恢宏、繁荣昌盛的国家形象。开篇以“曦驭循黄道”引出晨光中的行军,星辰的引导象征着光明的未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氛。接着,诗人通过“济潼纡万乘”描绘出浩浩荡荡的队伍,体现出唐代国力的强盛与繁荣。

在描绘军队和车队的宏大场面后,诗人又通过“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表现出军队的气势如虹,仿佛可以撼动天地。后面提及的“关树荡凉飔”则带来一种清新与宁静的意境,正值岁末,给人以时光流转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了盛唐的气象与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曦驭循黄道:描写晨曦的车队,象征着朝气蓬勃的国家。
  • 星陈引翠旗:星星排列引导着旗帜,暗示指引和希望。
  • 济潼纡万乘:描绘庞大的队伍穿越潼关,彰显国力和军威。
  • 临河耀六师:军队的光辉映照在河面上,显示出军事力量的强大。
  • 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前后都有大队伍,展现出气势与规模。
  • 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气势超越了自然法则,表现出不可阻挡的力量。
  • 是节岁穷纪:时光流逝,岁末年初,给人以感慨。
  • 关树荡凉飔仙露含灵掌: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瑞鼎照川湄:瑞鼎象征着国家的富饶与美好,映照着河边的景象。
  • 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感受到的荣耀与希望,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曦驭”比喻朝气蓬勃,赋予晨光以动感。
  • 对仗:如“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势逾回地轴”,强调了气势的壮大。

主题思想

这首诗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营造出一种雄壮而美好的氛围。

意象分析

  • :象征希望与光明,代表新的一天。
  • 万乘:象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国家的繁荣。
  • 瑞鼎:象征着国家的富饶与吉祥。
  • 凉飔:代表着自然的清新,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曦驭”主要指什么?

    • A. 晚霞
    • B. 晨曦
    • C. 星光
    • D. 月光
  2. “万乘”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人数众多
    • B. 国家富强
    • C. 庞大的军队
    • D. 车队的数量
  3. 诗中“势逾回地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兴奋
    • C. 不可阻挡的气势
    • D. 伤感

答案:1-B,2-C,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旅途的壮丽与对未来的期待,但侧重于个人的感受。
  • 《登高》:表达了对国运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沉重,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