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甲午上元效晏小山》

时间: 2025-01-01 15:06:25

蟾光尽意明,鬓影穿街隐。

帖子写宜春,争奈春无准。

枯坐拨炉灰,窗外凄风紧。

银汉是红墙,人远天涯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甲午上元效晏小山

蟾光尽意明,鬓影穿街隐。
帖子写宜春,争奈春无准。
枯坐拨炉灰,窗外凄风紧。
银汉是红墙,人远天涯近。


白话文翻译:

月光已经消逝,但心意依然明亮,
鬓发的影子在街道上隐隐约约。
帖子上写着“宜春”,但无奈春天并没有确切的时间。
我枯坐着拨弄炉灰,窗外的寒风呼啸而紧。
银河仿佛是红色的墙,人虽然远,但心却近。


注释:

字词注释:

  • 蟾光:指月亮的光辉,蟾为蛤蟆,因古人认为蛤蟆是月亮的象征。
  • 鬓影:指鬓发的影子,形容人在街道上走动,影子随着身影而动。
  • 帖子:指写有“宜春”的纸条,宜春即为春天的美好。
  • 春无准:春天没有固定的日期。
  • 拨炉灰:形容无所事事,拨弄炉火的灰烬。
  • 银汉:指银河,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形容夜空的美丽。
  • 红墙:在此指银河的绚丽景象。

典故解析:

  • 宜春:春天的美好象征,古人常以春天来表达希望和温暖。
  • 银汉:古代文人常用“银汉”来描绘夜空的美丽,与思念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96-1943),字仲华,号榆生,江苏无锡人,近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他的诗歌常融入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甲午年(1894年),正值元宵节,诗人借助节日的气氛,表达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春日美好的期待与现实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诗歌鉴赏:

《生查子》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和对春光渴望的词作。整首诗在描写上极具细腻的观察力,月光的消逝、街道上的影子、帖子上的字句,无不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春天的渴望。诗中的“蟾光尽意明”,不仅描绘了月光的消逝,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无常。接着“鬓影穿街隐”,则巧妙地运用影子这一意象,表现了人在生活中的孤独与隐秘。

诗人在“帖子写宜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期待,但“争奈春无准”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奈与失落。诗人透过对春天的期待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息。接下来的“枯坐拨炉灰”,更是显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寂寞感,窗外的“凄风紧”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的氛围。最后,“银汉是红墙,人远天涯近”一句,意象的转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空间的情感,尽管人身在远方,但心灵的距离却可以很近,流露出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

整首词作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生活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蟾光尽意明:月光虽已消逝,但内心的情感依然明亮。
  2. 鬓影穿街隐:鬓发的影子在街道上隐晦而动,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3. 帖子写宜春:纸条上写着“宜春”,代表对春天的渴望。
  4. 争奈春无准:然而春天却没有明确的到来,表现出一种无奈。
  5. 枯坐拨炉灰:静坐无事,拨弄炉灰,显现出内心的寂寞。
  6. 窗外凄风紧:窗外的寒风呼啸,进一步渲染孤独的氛围。
  7. 银汉是红墙:银河宛如红墙,表现出夜空的美丽。
  8. 人远天涯近:尽管人身处远方,但心灵的距离却很近,表达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汉是红墙”,将银河比喻为红墙,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如“蟾光尽意明,鬓影穿街隐”。
  • 拟人:窗外的“凄风”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寂寞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期待和人生的孤独,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蟾光:象征月光与美好时光。
  • 鬓影:象征孤独与隐秘。
  • 帖子:象征希望与期待。
  • 炉灰:象征无所事事的寂寞。
  • 银汉:象征宇宙的美丽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蟾光尽意明”中的“蟾”指代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云彩

  2. 诗中提到的“帖子”写的是哪个季节?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D. 春天

  3. “窗外凄风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快
    B. 悲伤
    C. 兴奋
    D. 平静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思念。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对比:两者均描绘了月夜的美丽与孤独,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豪情,而龙榆生则更多地表现对春天的期待与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龙榆生研究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