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拟游茅山,赠心远提点。》
时间: 2025-01-06 11:3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拟游茅山,赠心远提点
作者: 白朴 〔元代〕
三峰足云气,万壑散秋声。
茅君曾此成道,山兴地俱灵。
遥望苍松紫桧,疑是烟幢雾盖,
冉冉下青冥。
鸾鹤故山梦,香火几时情。
洞天开,丹灶冷,有遗经。
华阳自古招隐,飞炼得长生。
惭愧山中宰相,便许纶巾鹤氅,
相对听吹笙。
何处沧浪水,吾亦濯尘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茅山的美丽景色和灵气,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与向往。三座山峰散发着云雾气息,万条山谷传来秋天的声音。传说中的茅君在这里修道成仙,大自然的灵气和山川的魅力交融在一起。远望苍翠的松树和紫色的桧树,仿佛被烟雾笼罩,轻轻地向青空升去。曾经的鸾鹤飞舞在故乡的梦中,香火缭绕,情感无尽。
洞天打开,丹灶已冷,留下一部古老的经典。华阳自古以来就是隐士的向往之地,飞炼的功夫可以得道成仙。诗人感到惭愧,仿佛在山中的宰相,便愿意与友人共对,静听笙乐。哪里有那沧浪的水,我也想洗去尘世的烦恼。
注释:
- 茅君:指的是道教的茅山派的创始人。
- 丹灶:道教炼丹的炉灶,象征着追求长生不老的修行。
- 华阳:指的是华阳山,是道教的名山之一,常被隐士所向往。
- 纶巾鹤氅:形容道士的打扮,表达了诗人的道教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朴,元代诗人,字子华,号山人,擅长诗词和杂剧,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写于白朴游访茅山时,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道教文化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茅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修道成仙的向往。在诗中,他描绘了三峰的云气、万壑的秋声,展现了茅山的灵气与灵动,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具有视觉美感,同时也象征着道教的深邃与超脱。
诗人以“遥望苍松紫桧”开启了对山中景致的细腻描摹,接着将目光转向飞翔的鸾鹤,点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道教文化的敬仰。“香火几时情”一句,更是道出了对道教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后半部分,诗人从自然景观转向对修道的思考,洞天、丹灶等意象,象征着道教的修行与追求长生的理想。他自谦如山中宰相,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理想与渴望,最终以“吾亦濯尘缨”结束,展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对道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峰足云气:三座山峰上弥漫着浓厚的云气,渲染出灵动而神秘的氛围。
- 万壑散秋声:山谷间传来阵阵秋声,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 茅君曾此成道:提到茅山的道教文化,茅君在此修道成仙,突出了地点的神圣性。
- 遥望苍松紫桧:远远望见苍翠的松树和紫色的桧树,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疑是烟幢雾盖:自然景色如烟雾般朦胧,增添了神秘感。
- 鸾鹤故山梦:想起往日的美好时光,鸾鹤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香火几时情:对道教信仰的情感,表现了对修道生活的想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疑是烟幢雾盖”,将自然景象比作烟雾,增强了画面的虚幻感。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结构上都比较讲究,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峰、万壑:象征自然的伟大与神秘。
- 苍松、紫桧:代表坚韧与长青,象征着道教文化的永恒。
- 鸾鹤:象征理想的生活与超脱的精神。
- 洞天、丹灶:代表道教的修行场所,象征追求长生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峰足云气”中的“三峰”指的是: A. 三座山峰
B. 三种云气
C. 三种颜色 -
“鸾鹤”在诗中象征: A. 理想与追求
B. 现实与烦恼
C. 友谊与情感 -
诗中提到的“丹灶”代表: A. 烹饪的地方
B. 道教炼丹的炉灶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和道教文化的赞美,而后者则更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