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三晋连年苦被兵,九重拊髀忆豪英。 诏书更不从中御,万里长城一委卿。
白话文翻译
三晋地区连年遭受战乱之苦,朝廷高层深感忧虑,怀念那些英勇的将领。 皇帝的诏书不再从中干预,而是将这万里长城般的重任完全委托给你。
注释
- 三晋:指古代晋国的三个分支,即赵、魏、韩,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 九重:指朝廷,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
- 拊髀:拍大腿,表示忧虑或激动。
- 豪英:英勇的将领。
- 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书。
- 从中御:从中干预或控制。
- 万里长城:比喻国家的边防重任。
- 委卿:委托给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军事家,字应德,号东厓,江苏常州人。他以文学和军事才能著称,曾任兵部侍郎,参与多次边防作战,有丰富的军事经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赠给翁东厓的,翁东厓是当时的兵部侍郎,负责边防事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翁东厓的信任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北方边疆的紧张局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三晋连年苦被兵”描绘了北方边疆的战乱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诗中的“九重拊髀忆豪英”则体现了朝廷对英勇将领的怀念和期待。后两句“诏书更不从中御,万里长城一委卿”则展现了皇帝对翁东厓的充分信任,将国家的边防重任完全委托给他,体现了作者对翁东厓的极高评价和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英勇将领的赞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晋连年苦被兵:描绘了北方边疆连年战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九重拊髀忆豪英:体现了朝廷对英勇将领的怀念和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英勇将领的赞赏。
- 诏书更不从中御:表明皇帝不再从中干预,而是将重任完全委托给翁东厓。
- 万里长城一委卿:将国家的边防重任比喻为万里长城,表达了作者对翁东厓的充分信任和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万里长城”比喻国家的边防重任,形象生动。
- 对仗:“三晋”对“九重”,“连年苦被兵”对“拊髀忆豪英”,语言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英勇将领的赞赏,同时也体现了皇帝对翁东厓的充分信任和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晋:象征北方边疆。
- 九重:象征朝廷。
- 万里长城:象征国家的边防重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三晋”指的是什么? A. 古代晋国的三个分支 B. 三个晋代的皇帝 C. 三个晋代的文学家 D. 三个晋代的将领
-
诗中的“九重”指的是什么? A. 九重天 B. 朝廷 C. 九重门 D. 九重山
-
诗中的“万里长城”比喻什么? A. 国家的边防重任 B. 万里长的城墙 C. 万里长的道路 D. 万里长的河流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 杜甫《春望》: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唐顺之的《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都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展现了将士的英勇和豪情,而唐顺之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英勇将领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史》:了解唐顺之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