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时间: 2025-01-06 17:46:20意思解释
解连环
原文展示:
夜荷莹碧,照虚堂孑影,旅怀愁织。试屈指拾翠前溪,甚芳约未酬。竟随陈迹。细雨空山。懒重话玉楼消息。尽孤根自信,几度怨吟,鬓丝催白。凄霖打窗似泣,更疏疏密密,尘恨都集。问故园花好谁看。便一箭春帆,暂归如客。梦已难寻。况展转何曾眠得。强排遣,漫揩倦眼,不教泪滴。
白话文翻译
夜里的荷花映出碧绿的光辉,照亮了空荡荡的堂屋,孤独的身影在其中摇曳,旅途的思绪愁苦而缠绵。我试着屈指在溪边捡拾翠绿的荷叶,芳香的约定却始终未能实现,只能随时间的痕迹而去。细雨洒落在空山,懒得再谈论玉楼的消息。孤独的内心充满自信,却已几度因怨恨而吟唱,鬓发因愁白了。凄凉的雨打在窗上,仿佛在哭泣,细密的雨点如同心中的尘恨聚集。问故乡的花儿谁来眷顾?只一箭春帆,暂时归来如同过客。梦已难寻,何况辗转反侧何曾安眠。强迫自己排遣思绪,随意擦拭疲惫的眼睛,不让泪水滑落。
注释
- 莹碧:光泽明亮的绿色。
- 孑影:孤独的影子。
- 旅怀:旅行中的思绪。
- 翠前溪:指溪水边的碧绿植物。
- 玉楼:指美好的居所或佳人所在。
- 鬓丝催白:因忧愁而导致的鬓发渐白。
- 凄霖:悲凉的雨。
- 春帆:春天的航船,象征归宿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丁宁,近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正值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交织。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解连环》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在夜晚静谧中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深刻反思。夜荷的莹碧与虚堂的孤影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诗中细雨空山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仿佛在倾诉着诗人心中的愁苦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讲究,夜荷、细雨、孤影等皆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尤其是“鬓丝催白”一句,更是将岁月无情与内心的悲伤结合,令人感同身受。此外,诗人用“问故园花好谁看”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孤独感,突显了诗人心灵深处的焦虑和对美好事物的失落之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前半部分描绘景象,后半部分则深入情感,使得整首诗具有较强的内在张力和情感深度。诗人在最后通过梦的难寻和强行排遣情感的描写,将情感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荷莹碧,照虚堂孑影:夜晚的荷花散发着碧绿的光辉,照亮了空荡的房间,映出孤独的身影。
- 旅怀愁织:在旅途中,愁苦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 试屈指拾翠前溪:尝试低头在溪边捡拾翠绿的荷叶。
- 甚芳约未酬:然而,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未能实现。
- 竟随陈迹:只能随时间的痕迹而去,无法留住。
- 细雨空山:细雨洒落在空旷的山中。
- 懒重话玉楼消息:懒得再提及关于佳人的消息。
- 尽孤根自信:内心虽孤独,但仍然充满自信。
- 几度怨吟,鬓丝催白:却因愁苦而多次吟唱,鬓发也因忧愁而变白。
- 凄霖打窗似泣:细雨打在窗上,仿佛在哭泣。
- 更疏疏密密,尘恨都集:雨点疏密不一,心中的恨意也在聚集。
- 问故园花好谁看:问故乡的花儿,谁来欣赏呢?
- 便一箭春帆,暂归如客:只是一箭之遥,春帆归来,然而自己却如同过客。
- 梦已难寻:梦境已难以寻觅。
- 况展转何曾眠得:更何况辗转反侧,何曾安眠?
- 强排遣,漫揩倦眼,不教泪滴:强迫自己排遣思绪,随意擦拭疲惫的眼睛,不让泪水滑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凄霖打窗似泣”,将细雨比作泪水,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孤根自信,几度怨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细雨空山”,赋予雨以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实,令人产生共鸣。
意象分析
- 夜荷:象征着美好而又短暂的事物,暗示着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孤独。
- 细雨:代表着忧愁与思念,增添了诗的凄凉情感。
- 虚堂:象征着空虚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寞。
- 故园花:代表着故乡的美好与思念,暗示着诗人的归属感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莹碧”指的是什么颜色?
- A. 红色
- B. 碧绿色
- C. 黄色
- D. 灰色
-
诗人提到的“玉楼”代表什么?
- A. 一座楼房
- B. 美好的居所或佳人
- C. 一种花
- D. 一种乐器
-
诗中的“凄霖打窗似泣”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愤怒
- C. 悲伤
- D. 无聊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丁宁的《解连环》在情感上更为细腻,李白则以直接的思乡情感而著称。两首诗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探讨了思乡与孤独,但表现手法和情感深度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现代诗词解析》
- 《诗词的艺术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