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次清真韵》
时间: 2025-01-01 19:5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曾言托,料经年宿雁,只留虚邈。莫再问寄梦东风,向人后横斜,更成轻薄。休也相思,绿窗下烛魂萧索。任一帘淡月,穿冷朱楼,坠残红药。樽前曲殇自若,叹凄清旧唱,几回吹角。总怕是空对愁浓,纵能避悲声,晚寒难却。等此春消,别馆里了无芳萼。剩多少柳前乱絮,为谁尽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长久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作者未曾托言表白,推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那些宿雁只留下了遥远的身影。不要再问我寄托给东风的梦,向那人倾斜的思绪更显轻薄。不要再相思了,绿窗下蜡烛的灵魂显得萧索。任凭一帘淡淡的月光,穿透那冷清的朱红楼阁,落下了残败的花瓣。在酒樽前的悲歌依旧,叹息着凄清的旧曲,几次吹角声响起。总是害怕空对浓愁,虽然能避开悲鸣,晚寒却是难以抵挡。等到春天消逝,别馆中再无芳香的花瓣。剩下多少柳树前的乱絮,为谁而落?
注释
- 宿雁:指的是在秋冬季节迁徙的雁,寓意思念和孤独。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温暖和希望。
- 绿窗:窗户的颜色,常用来象征青春和思念。
- 朱楼:红色楼阁,象征富贵和美好。
- 残红药:残余的花瓣,喻指逝去的美好和凋零的感情。
- 曲殇:指的是悲伤的歌曲,表达对往事的感慨。
- 愁浓:形容忧愁的深重。
- 芳萼:指美丽的花瓣,象征美好而易逝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添雪斋是当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情感真挚,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一个感伤的春末,正值个人情感的低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失去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解连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思念与惆怅的氛围。诗人在开头便以“未曾言托”引出主题,展现了情感的压抑与无法言表的苦涩。接下来,通过对“宿雁”的描绘,诗人将思念的情绪推向了深邃的境地,表现出一种孤独与空虚。
诗中频繁出现的自然意象,如“东风”、“淡月”、“柳前乱絮”,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诗意,也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人事的无常。尤其是“绿窗下烛魂萧索”,烛光的微弱与窗外的月光形成对照,突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樽前曲殇自若”一句,表达了尽管心中悲伤,但仍需面对现实,甚至在酒中寻找短暂的慰藉。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最后的“为谁尽落”则将思念的情绪推向高潮,表达了无奈与对往事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以及面对失去时的无奈与哀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曾言托:未曾向他人倾诉心声。
- 料经年宿雁,只留虚邈:想必经过了多年,那些归来的大雁只留下了遥远的身影。
- 莫再问寄梦东风:不要再问我是否把梦寄托给春风。
- 向人后横斜,更成轻薄:对他人倾斜的思念变得更加轻薄。
- 休也相思:不要再去思念。
- 绿窗下烛魂萧索:绿窗下蜡烛的光芒显得孤寂。
- 任一帘淡月:任凭一帘淡淡的月光。
- 穿冷朱楼,坠残红药:透过冷清的红楼,残花落下。
- 樽前曲殇自若:酒樽前的悲歌依旧自若。
- 叹凄清旧唱,几回吹角:感叹旧曲的凄清,几次吹响角声。
- 总怕是空对愁浓:总是害怕空对浓厚的愁苦。
- 纵能避悲声,晚寒难却:即使能避开悲伤的声音,晚寒仍难以抵挡。
- 等此春消,别馆里了无芳萼:等到春天消逝,别馆中再无芳香的花瓣。
- 剩多少柳前乱絮,为谁尽落:剩下多少柳树前的乱絮,为谁而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宿雁”,表达孤独感。
- 拟人:把“烛魂”做了人性化的描绘,增强情感。
- 对仗:如“樽前曲殇”与“叹凄清旧唱”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思念和孤独的刻画,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宿雁:象征思念和孤独。
- 东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 绿窗:象征青春和思念的寄托。
- 淡月:象征清冷的思绪。
- 残红药:象征逝去的美好。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浓厚的情感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未曾言托”指的是什么?
- A) 未曾托梦
- B) 未曾倾诉
- C) 未曾相见
-
“绿窗下烛魂萧索”中的“烛魂”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孤寂
- C) 喜悦
-
诗中提到的“宿雁”象征了什么?
- A) 幸福
- B) 思念
- C) 旅行
答案:
- B) 未曾倾诉
- B) 孤寂
-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感伤,但其表现手法更为细腻,着重描绘内心的情感波动。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则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情感,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
- 《李清照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