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无正》
时间: 2025-01-04 08:11:28意思解释
雨无正
原文展示: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曾我暬御,憯憯日瘁。凡百君子,莫肯用讯。听言则答,谮言则退。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维曰予仕,孔棘且殆。云不何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白话文翻译: 广阔无垠的天空,难以承载德行。天降灾难,导致饥荒,屠戮四方国家。上天的威严,令人畏惧,无人思虑、筹划。那些有罪之人,已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若这其中无辜的人,反而被牵连其中。周朝已经灭亡,何处可以停留呢?正直的大夫离开了故土,无人知晓我的努力。三事大夫,无人肯清晨和夜晚勤奋工作。诸侯和国君,无人肯朝夕相对。百姓口口声声称美德,实则施行恶行。为何上天如此,言辞却不可信?如同他们的行为,那么就无路可走。所有的君子,皆应自重。为何不互相畏惧,恐惧于天呢?戎马不退,饥荒无法缓解。曾经我奉命,日复一日艰辛。所有的君子,皆不肯听取谏言。听到别人的话则回答,听到谗言则退却。哀哉,无法言说,非因舌之所出,乃因身心疲惫。能言者却能巧言如流,让我安于此处!我说我为官,实在是处境艰难。云为何让我冒犯天子,甚至连朋友也会受到牵连。说你迁往王都,我却回答我尚无家室。老鼠思乡泪流满面,无言以对。昔日你出门,谁为你建造房屋?
注释:
- 浩浩昊天:形容天空广阔,寓意上天的威严与不可一世。
- 降丧饥馑:意指天降灾难,导致饥荒。
- 正大夫:指正直的官员。
- 三事大夫:指负责三个重要事务的官员,表明其重要性。
- 庶曰式臧:意指百姓口口声声称赞,但实际上却行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作者不详,可能为先秦时期的某位诗人,具体生平无考。 创作背景:该诗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状况,表达了对上天的质疑和对统治者的控诉。
诗歌鉴赏:
《雨无正》作为一首古诗词,通过对上天和人间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和对正义的渴求。诗中提到的浩浩昊天与人间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信仰和德行的失望。诗人质疑上天的公正,认为无辜者被牵连,正直者无处容身,揭示了一个充满不公的社会。
在情感上,诗中流露出强烈的无奈与哀伤,尤其是对那些身处权力中心却无能为力的君子的同情。诗的最后部分,通过老鼠泪流满面的意象,传达了对家园的思念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声抗议。此外,诗中对君子不谏言、听信谗言的描写,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堕落,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天虽广阔,却不承载德行,表明对天道的质疑。
-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天降灾难,四国被屠,反映了社会悲剧。
-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百姓口口称赞美德,但实际上却行恶,揭示了表里不一的伪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听言则答,谮言则退”,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天赋予情感,体现诗人对天命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悲怆的基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对无辜者命运的同情,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浩浩昊天:象征权威与公正。
- 饥馑:象征社会困境与民生苦难。
- 君子:象征理想中的道德楷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夫”是指什么?
- A. 君主
- B. 正直的官员
- C. 百姓
- D. 士兵
-
“庶曰式臧”意指:
- A. 百姓都行善
- B. 百姓口口声声称赞美德
- C. 百姓反抗
- D. 百姓无所作为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望。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中的思乡情感相似。
诗词对比:
- 《雨无正》与《离骚》都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但《离骚》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雨无正》则侧重于社会批判。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先秦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