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巨源禅师 薛能 〔唐代〕
风雨禅思外,应残木槿花。 何年别乡土,一衲代袈裟。 日气侵瓶暖,雷声动枕斜。 还当扫楼影,天晚自煎茶。
白话文翻译:
在风雨中思考禅理之外,应该还有残存的木槿花。 不知何年离开了故乡,只用一件衲衣代替袈裟。 日光透过瓶子带来温暖,雷声震动使得枕头倾斜。 还应该扫去楼上的影子,天晚了自己煎茶。
注释:
- 风雨禅思外:在风雨中除了思考禅理,还有其他事物。
- 应残木槿花:应该还有残存的木槿花。木槿花象征着短暂和美丽。
- 何年别乡土:不知何年离开了故乡。
- 一衲代袈裟:用一件衲衣代替袈裟。衲衣是僧人穿的简朴衣物。
- 日气侵瓶暖:日光透过瓶子带来温暖。
- 雷声动枕斜:雷声震动使得枕头倾斜。
- 还当扫楼影:还应该扫去楼上的影子。
- 天晚自煎茶:天晚了自己煎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约817-880),唐代诗人,字大拙,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薛能的诗歌在当时颇受欢迎,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薛能寄给巨源禅师的,表达了对禅师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师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理的深刻理解和向往。诗中“风雨禅思外,应残木槿花”一句,既表达了禅师在风雨中依然思考禅理的情景,又暗示了禅师生活的简朴和自然。“何年别乡土,一衲代袈裟”则进一步描绘了禅师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用一件衲衣代替袈裟,体现了禅师的简朴和超脱。后两句“日气侵瓶暖,雷声动枕斜”和“还当扫楼影,天晚自煎茶”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师生活的宁静和自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雨禅思外,应残木槿花:在风雨中除了思考禅理,还有其他事物。木槿花象征着短暂和美丽,暗示禅师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 何年别乡土,一衲代袈裟:不知何年离开了故乡,只用一件衲衣代替袈裟。体现了禅师的简朴和超脱。
- 日气侵瓶暖,雷声动枕斜:日光透过瓶子带来温暖,雷声震动使得枕头倾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师生活的宁静和自足。
- 还当扫楼影,天晚自煎茶:还应该扫去楼上的影子,天晚了自己煎茶。展现了禅师生活的宁静和自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应残木槿花”比喻禅师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 拟人:“雷声动枕斜”赋予雷声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风雨禅思外,应残木槿花”和“日气侵瓶暖,雷声动枕斜”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禅师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理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禅师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禅师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体现了禅师的简朴和超脱。
意象分析:
- 风雨:象征着禅师在风雨中依然思考禅理的情景。
- 木槿花:象征着短暂和美丽,暗示禅师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 衲衣:象征着禅师的简朴和超脱。
- 日气:象征着禅师生活的宁静和自足。
- 雷声:象征着禅师生活的宁静和自足。
- 楼影:象征着禅师生活的宁静和自足。
- 煎茶:象征着禅师生活的宁静和自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应残木槿花”中的“木槿花”象征着什么? A. 短暂和美丽 B. 长久和坚固 C. 繁荣和富贵 D. 悲伤和哀愁
-
诗中“一衲代袈裟”中的“衲衣”象征着什么? A. 简朴和超脱 B. 华丽和富贵 C. 悲伤和哀愁 D. 繁荣和富贵
-
诗中“日气侵瓶暖”中的“日气”象征着什么? A. 宁静和自足 B. 悲伤和哀愁 C. 繁荣和富贵 D. 短暂和美丽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薛能的《寄题巨源禅师》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美的描绘,而薛能的诗更加注重对禅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是研究薛能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薛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了解薛能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