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染琅玕粉渐开,东南移得会稽栽。
游丝挂处渔竿去,绿水夹时龙影来。
风触有声含六律,露沾如洗绝浮埃。
王猷旧宅无人到,抱却清阴盖绿苔。
白话文翻译
翠绿的竹子如同美玉般渐渐展开其粉嫩的花瓣,从东南方移栽到了会稽。
游丝悬挂之处,渔夫放下钓竿,绿水之间仿佛有龙的影子游动。
风吹过竹林发出和谐的声音,露水沾湿了竹叶,洗净了尘埃。
王猷的旧居无人造访,竹子却依然保持着清新的阴凉,覆盖着绿苔。
注释
- 琅玕:美玉,此处比喻竹子。
- 会稽:地名,今浙江绍兴。
- 游丝:指细长的丝线,此处指渔线。
- 六律:古代音乐的六个基本音律,此处指和谐的声音。
- 王猷:人名,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的旧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竹林的静谧景象,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和自然美。首联以“翠染琅玕粉渐开”形容竹子的翠绿和娇嫩,给人以清新之感。颔联和颈联通过“游丝挂处渔竿去”和“风触有声含六律”等句,进一步以动衬静,描绘了竹林中的宁静和谐。尾联“王猷旧宅无人到,抱却清阴盖绿苔”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旧时光的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染琅玕粉渐开:以美玉比喻竹子,形容竹子的翠绿和娇嫩。
- 东南移得会稽栽:说明竹子是从东南方移栽到会稽的。
- 游丝挂处渔竿去:描绘渔夫在竹林中垂钓的情景。
- 绿水夹时龙影来:以龙影比喻水中的倒影,增添神秘感。
- 风触有声含六律:形容风吹竹林发出的和谐声音。
- 露沾如洗绝浮埃:形容露水洗净了竹叶上的尘埃。
- 王猷旧宅无人到:表达对旧时光的怀念。
- 抱却清阴盖绿苔:描绘竹林保持的清新阴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琅玕”比喻竹子,“龙影”比喻水中的倒影。
- 拟人:如“抱却清阴盖绿苔”中的“抱却”赋予竹子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游丝挂处渔竿去,绿水夹时龙影来”中的对仗句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旧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琅玕:美玉,比喻竹子的翠绿和娇嫩。
- 游丝:渔线,描绘渔夫垂钓的情景。
- 龙影:水中的倒影,增添神秘感。
- 六律:和谐的声音,形容风吹竹林的声音。
- 绿苔:覆盖在竹林下的苔藓,增添静谧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琅玕”比喻的是什么? A. 美玉 B. 竹子 C. 石头 D. 水
-
诗中提到的“会稽”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A. 浙江绍兴 B. 江苏南京 C. 福建福州 D. 广东广州
-
诗中“风触有声含六律”形容的是什么? A. 风吹竹林的声音 B. 水流的声音 C. 鸟鸣声 D. 人声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同样以竹子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徐夤《竹》与王维《竹里馆》:两首诗都以竹子为主题,但徐夤的诗更注重对竹子生长环境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竹林中宁静生活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这首诗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