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至正丙申端月避寇竹州冈梁家 其一
作者: 黎伯元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始识通村坞,因寻遁世人。
园庐幽背郭,翁媪喜迎宾。
耕凿家随足,过从俗尚淳。
囊衣来避寇,终夕话酸辛。
白话文翻译:
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庄,是为了寻找那些隐居的人们。
小园和茅屋静静地坐落在城郭的背后,老夫妻热情地迎接我。
在这儿,耕作与打井的生活与我所需相匹配,邻里之间的风俗淳朴。
我带着行囊来躲避敌人,整夜与他们谈论生活的艰辛。
注释:
- 通村坞:指通往村子的路口或小村庄。
- 遁世人: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 园庐:指小园子和茅屋。
- 翁媪:指老爷爷和老奶奶。
- 耕凿:指耕作和打井。
- 囊衣:指装有衣物的包。
- 避寇:躲避敌人或盗贼。
- 酸辛:生活的艰辛和苦涩。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状态,反映了作者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伯元,元代诗人,生活在战乱时期,作品多反映了社会动荡及个人的隐逸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
创作背景: 诗作于元代至正年间,正值战乱频繁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乱的无奈与苦闷。诗的开头以“始识通村坞”引入,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感受,仿佛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土。接着描写了老夫妻的热情,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乡村氛围,彼此间的情感联系让人倍感亲切。这一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活的思考,诗人以“耕凿家随足”描绘了劳动的乐趣和安宁的生活,同时又提及“囊衣来避寇”,突显出生存的艰辛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整首诗在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深切的情感,对比着安逸与动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追求和对战乱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始识通村坞:首次来到这个村庄,表达新奇与探索的心情。
- 因寻遁世人:为了寻找那些隐居的世外高人,显示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园庐幽背郭:宁静的小园和茅屋位于城市的背后,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意境。
- 翁媪喜迎宾:老夫妻热情地迎接客人,体现乡村的淳朴和亲切。
- 耕凿家随足:劳作的生活与诗人所需相匹配,表现出简单的幸福。
- 过从俗尚淳:邻里的风俗淳朴,没有尔虞我诈的纷争。
- 囊衣来避寇:带着行囊来这里避难,暗示外面的动荡与危险。
- 终夕话酸辛:整夜谈论生活的艰辛,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翁媪喜迎宾”与“囊衣来避寇”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园庐、翁媪等意象构建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 比喻:生活的“酸辛”比喻着艰难的生存状态,深刻而有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动荡时局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人性本善的信仰及对战乱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 村庄:象征着宁静与安宁,是诗人向往的生活空间。
- 翁媪:代表着淳朴的乡村人情,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 耕作:象征着简单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翁媪”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夫妻
C. 隐士
D. 旅人 -
诗人来村庄的原因是: A. 寻找宝藏
B. 避难
C. 游玩
D. 工作 -
诗中的“酸辛”主要指什么? A. 生活的快乐
B. 生活的艰辛
C. 生活的无聊
D. 生活的富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黎伯元的作品更加强调对乡村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描绘,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展现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