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自端泮还乡》
时间: 2025-01-19 21:38:3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三月自端泮还乡
作者: 黎伯元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满眼莺花欲发吟,四方戎马正关心。
农归渤海家如寄,人恨桃源路不深。
夜月啼鹃空惨怆,朝阳鸣凤遂消沉。
三年枉作莼鲈梦,采蕨惟应入翠岑。
白话文翻译:
在这满眼春色的三月,我不禁吟唱,四方的军队正忙于战事。
农民们归来,渤海的家如同寄居一般,人们感叹通往桃源的路太不深远。
夜晚的月光下,啼叫的杜鹃显得格外悲凉,清晨的阳光下,鸣叫的凤鸟却又让人感到消沉。
三年白白做了莼菜和鲈鱼的梦,采摘蕨菜只应进入那翠绿的山岑。
注释:
字词注释:
- 莺花:春天的鸟儿和花朵,象征春意盎然。
- 戎马:指军队和战争,体现了社会动荡。
- 渤海:指中国东部的海域,诗人归乡的地方。
-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理想的美好生活。
- 莼鲈梦:莼菜和鲈鱼是美味的食物,象征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 桃源:典出《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 莼鲈: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表达乡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伯元,元代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其作品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表现出浓烈的乡愁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三月自端泮还乡》创作于黎伯元流亡期间,诗人因战乱流离失所,归乡之路漫长而艰辛,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与个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一方面,春天的莺花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另一方面,戎马的出现又提醒着诗人当下的战乱与不安,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理想桃源的失落感。
诗中“夜月啼鹃空惨怆,朝阳鸣凤遂消沉”两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与失落。夜晚的啼鹃声与清晨的鸣凤声,既是自然的声音,也是诗人心底的情感流露,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失望。最后两句则让人更加感受到诗人对简单田园生活的向往,莼鲈梦的幻灭让他更加渴望回归自然与乡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眼莺花欲发吟:春天的鸟儿和花朵争相开放,诗人不禁吟唱,表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 四方戎马正关心:四处的战马和士兵正在忙于战争,形成与前句的强烈对比,暗示着社会的动荡。
- 农归渤海家如寄:农民回到渤海,家却似寄居,表达了流离失所的无奈。
- 人恨桃源路不深:人们对理想的桃源生活感到失落,渴望却又无望。
- 夜月啼鹃空惨怆:夜晚的月光下,啼叫的杜鹃显得悲凉,暗示着诗人的孤独与失落。
- 朝阳鸣凤遂消沉:清晨的阳光下,凤鸟的鸣叫却让人感到沉重与消沉。
- 三年枉作莼鲈梦:三年来白白做了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梦,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 采蕨惟应入翠岑:采摘蕨菜只应回到翠绿的山中,表达了对自然与乡土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生机与战乱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象征:莼鲈、桃源等意象象征了理想的生活与乡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主题深刻且引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花:象征春天与希望。
- 戎马:象征战争与动荡。
- 桃源:象征理想的美好生活。
- 夜月啼鹃:象征孤独与悲伤。
- 晨阳鸣凤:象征希望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满眼莺花”描绘的是哪一季节的景象?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桃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的生活
- C. 战争
- D. 自然灾害
-
诗人对家乡的感情是:
- A. 无所谓
- B. 深切思念
- C. 忘却
- D. 绝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黎伯元的《三月自端泮还乡》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前者更注重战乱带来的愁苦,后者则更多地呈现出对逍遥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