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曲江题家书后》

时间: 2025-01-14 02:50:20

每日扁舟向翠微,鹧鸪相唤燕交飞。

春从薄暖轻寒过,人自三枫五渡归。

西笑底须愁索米,南禅曾此话传衣。

预思樱笋登厨候,到及林园绿正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次曲江题家书后
作者: 魏成宪 〔清代〕

每日扁舟向翠微,
鹧鸪相唤燕交飞。
春从薄暖轻寒过,
人自三枫五渡归。
西笑底须愁索米,
南禅曾此话传衣。
预思樱笋登厨候,
到及林园绿正肥。

白话文翻译:

每天我都划着小舟向着青翠的山头,
鹧鸪在呼唤,燕子在空中飞翔。
春天在微暖与轻寒之间流转,
人们从三枫和五渡归来。
西边的人笑着,却还愁着要米,
南方的禅僧曾在这里聊过衣裳的事。
我预想樱笋在厨房里等待,
等到林园里绿色的果实正丰腴。

注释:

  • 扁舟:小舟,形容舟小而轻快。
  •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常用来形容风景优美的地方。
  • 鹧鸪:一种鸟,声音清脆,常在春天鸣叫。
  • 燕交飞:燕子在空中飞翔,形象生动。
  • 三枫五渡:具体地名,指归来的路径。
  • 笑底:笑声的底下,暗含忧愁。
  • 愁索米:愁苦地寻找米,表现生活的艰辛。
  • 南禅:南方的禅宗,强调禅的交流。
  • 樱笋:春天的美味,代表自然的馈赠。
  • 林园绿正肥:描绘春天绿意盎然、丰收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成宪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自然风景和人情世态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春天,诗人乘舟游览曲江,感受自然的美好,同时表达对家乡生活的思念和对未来丰收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舟次曲江”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春游的情景和对家乡的思念。开篇以“每日扁舟向翠微”引入,描绘了舟行于青翠山水之间的宁静画面,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接着,通过“鹧鸪相唤燕交飞”,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春从薄暖轻寒过”一句,巧妙地抓住了春天的特性,既有温暖又不失清凉,象征着春天的变幻和生命的复苏。而“人自三枫五渡归”则转向人事,表现出人们的归来,可能是指游子归乡或者劳作归来,增添了人间烟火气。

“西笑底须愁索米”突显了生活的艰辛,虽有欢笑,但背后却是对生活琐事的忧虑。最后以“预思樱笋登厨候”结束,诗人满怀期待,展现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未来丰收的期盼。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人情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生活以及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每日扁舟向翠微:描绘诗人日常乘舟游览,感受自然之美。
    2. 鹧鸪相唤燕交飞:春天的鸟鸣,象征生机与欢快。
    3. 春从薄暖轻寒过:春天的气候变化,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
    4. 人自三枫五渡归:人们从不同的地方归来,暗含思乡情感。
    5. 西笑底须愁索米:生活的艰辛,虽有欢笑却仍需为生计操心。
    6. 南禅曾此话传衣:南方的禅宗交流,暗示人际关系的温暖。
    7. 预思樱笋登厨候: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8. 到及林园绿正肥:描绘丰收的景象,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种流动的状态,生动形象。
    • 拟人:鹧鸪和燕子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西笑底须愁索米”中,形成了一种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隐含了对生活艰辛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由与漂泊,反映诗人的游历和思乡情怀。
  • 樱笋:代表丰收与自然的馈赠,体现生活的美好。
  • 鹧鸪、燕子: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传递出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扁舟”指的是什么?

    • A. 大船
    • B. 小舟
    • C. 渔船
    • D. 货船
  2. “西笑底须愁索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惊讶
    • D. 平静
  3. 诗中提到的“樱笋”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生活的美好
    • C. 过去的回忆
    • D. 未来的忧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但情感更为沉重。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更为宏大的视角描绘自然,展现壮美的山河,与魏成宪的细腻风格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魏成宪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