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时间: 2025-01-17 09:27:33意思解释
水龙吟
作者: 沈祖棻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断肠重到江南,感时今已无馀泪。
腥尘涨海,金钱迷夜,万家酣醉。
劫后山川,眼中人物,伤心何世。
叹收京梦醒,排阊路远,凭谁问,中兴计。
还见惊烽红起,望关河危阑愁倚。
黄昏渐近。苍茫无极,斜阳难系。
漫念家园,荒田老屋,新丧故鬼。
怕长安残局,神州沈陆,祇须臾事。
白话文翻译
再次来到江南,心如刀绞,感慨时局已经没有任何眼泪。
腥味的尘土涌入海中,金银迷乱了夜晚,万家都在酣醉。
经历劫难之后的山河,眼前的人物,当今的伤感又属于哪个时代呢?
叹息着在京城的梦醒来,前路遥远,能向谁询问中兴的计策?
再次看到烽火有所警觉,远望关河,愁苦倚靠着危阑。
黄昏渐渐逼近,苍茫无边,斜阳难以留住。
漫想着故乡,荒芜的田地,老旧的房屋,以及新丧的故人。
惧怕长安的残局,祖国的神州沉沦,这不过是瞬间的事。
注释
- 断肠:形容心如刀割,极为悲痛。
- 腥尘:指战争带来的血腥气和尘埃。
- 金钱迷夜:形容繁华夜景下的迷乱状况。
- 劫后山川:经历过天灾人祸后的山河景象。
- 中兴计:指复兴国家的计策。
典故解析
- 江南:指中国南方的水乡,常被视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地方。
- 长安: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象征着繁华与权力的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祖棻(1896-1963),字子谦,号白石,近代著名诗人。出生于湖南,曾投身于政治与文化运动,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及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水龙吟》是一首高度凝练的抒情诗,诗人在江南的景致中,感受着历史的悲戚与个人的无奈。开篇以“断肠重到江南”引入,立刻勾勒出一种深切的悲痛感,仿佛一切美好的记忆都被眼前的现实所掩埋。接着,诗人通过“腥尘涨海,金钱迷夜”描绘了战争后的混乱与繁华,表现出对人世间浮华的无奈与失望。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未来的迷茫感愈发明显,“叹收京梦醒,排阊路远”,他对中兴的期盼与现实的距离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出一种无力感。“还见惊烽红起,望关河危阑愁倚”,在黄昏的映衬下,诗人的愁绪愈发浓重,显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整首诗在语言上凝练而富有力量,情感深邃而复杂,既有对美好故乡的怀念,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紧密相连,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肠重到江南”:表达了诗人重回故乡的心痛。
- “感时今已无馀泪”:感慨现状悲惨,泪水已流尽。
- “腥尘涨海,金钱迷夜”:描述战后景象与繁华的对比。
- “劫后山川,眼中人物”:经历动乱后的山川与人情冷暖。
- “叹收京梦醒,排阊路远”: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
- “还见惊烽红起”:暗示战争的警报再次响起。
- “黄昏渐近”:象征着无尽的忧伤。
- “漫念家园,荒田老屋”:对故乡的思念与现实的荒凉。
- “怕长安残局,神州沈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南比作心灵的寄托。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的传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悲痛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探讨了历史的沉重与人们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南:象征着诗人的故乡与美好的回忆。
- 黄昏: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荒田老屋:代表着失去的家园与破败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断肠”一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思念
- B. 悲痛
- C. 欢喜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腥尘”主要指什么?
- A. 美好景象
- B. 战争带来的混乱
- C. 自然景物
- D. 人生哲理
-
诗人的故乡是在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江南
- C. 北京
- D. 西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水龙吟》: 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春望》更多抒发了对春天的渴望与生活的无奈。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近现代诗词史》
- 《沈祖棻诗词研究》